对于微晶材料的认知度,用中国晶牛集团董事局主席王长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十三亿人口,可能十二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人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但要估计微晶材料将对世界产生的改变,王长林脱口而出——“微晶材料将带来人类材料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是什么原因让王长林给予尚不广为人知的微晶材料如此之高的评价?晶牛集团又怎样推动了如此重大的材料革命呢?伴着一壶茶,王长林为本报记者徐徐揭开了晶牛微晶材料正在带来的新世界的神秘面纱。
微晶创新 不懈求索
微晶玻璃,是一种以微米为单位的晶核组成框架、以玻璃体为填充材料的无机非金属复相材料。这种特殊的材料成分是非金属的,但性能却是金属的。自50多年前美国人在实验室偶然发现后,其所具有的机械强度高、绝缘性能优良、耐磨、耐化学腐蚀、热稳定性好等众多优异特性,吸引着人们对其不断地进行探索,试图应用在各个工业生产环节中以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降低能耗排放。然而,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却迟迟未取得有效进展。在我国,微晶玻璃的生产工艺由于无法跳过其最容易晰晶的点位,曾投入的三个工业微晶玻璃制造基地都未取得实质突破。
“一人一事的创新或许容易,但作为人类材料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必然是来之不易的。为此,晶牛付出了两代人、几千员工的心血。”王长林说,“在长达8年的科研攻关和12年的市场攻关中,晶牛的研发创新一天都没有停止过。”
自1991年决定投入研究工业微晶起,通过8年坚持不懈地科研创新,晶牛创造性地将压延玻璃与轧钢工艺嫁接,有效地避免了过去工艺的弊端,终于在1999年5月18日研制成功工业压延微晶板材;2008年9月28日,全世界第一条浮法航天微晶生产线在晶牛包头基地诞生,成功投运。
在研发工业微晶的基础上,晶牛创新产品处处开花:4年时间攻克了彩色微晶;9年时间做出了浮法微晶;8年的时间内,晶牛做出了两个标准,即《工业用微晶板材》和《低膨胀微晶玻璃》,一个施工规范,即《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时至今日,晶牛集团对微晶材料的科研费用投入已达12个亿,晶玉研究投入6个亿,这两项共18个亿的投入换来了材料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7000年前以玻陶为代表的第一次材料革命,5000年前在以铜铁为代表的第二次材料革命之后,微晶材料带来的第三次材料革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兼有了第一次材料革命玻陶的耐磨耐腐和第二次材料革命钢铁的耐冲击韧性,将推动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王长林说。目前,微晶材料已为钢铁、煤炭、造纸、化工、电力、海港码头、建材、机械等八大行业600多家企业的转型升级而实现节能降耗提效获得经济效益达1000多亿元,60多家国家甲级设计研究院在为晶牛微晶材料进行工业设计研究。
“建材行业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动水泥、玻璃两个二代的创新,我认为微晶材料在其中大有可为。可以说,行业转型升级将取决于微晶材料的普及应用。”王长林说。
所至之处 变革翻涌
经国家建材检测中心鉴定,工业压延微晶板材性能优异:耐磨性可达到目前工业生产中被认为最为坚硬材料锰钢的7~8倍,耐腐性是不锈钢的15~20倍,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物料输送部位的需要;而且绿色环保,无污染。这一鉴定结果更加坚定了晶牛人创新微晶材料推动国家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胜信心。
科技攻关成功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营销难题:应该如何定位微晶材料所面对的市场,如何让市场认识、了解并接受这个新鲜事物。从1999年开始,晶牛集团摸着石头过河,走上了长达12年之久的市场拓展之路。
起初,晶牛集团尝试将产品推荐给煤炭企业,但企业只敢试用1~2块,感到效果不错却也不敢大范围应用。几次尝试后,晶牛集团发现只有经过设计院的肯定和推荐后企业才敢大范围应用,于是便转而到煤炭设计院、钢铁设计院进行试验推广。从几十块、几平方米开始,到一整面仓壁,再到全面推广使用,光是在煤炭、钢铁领域推广就用了5年的时间。但是这5年的时间为后来晶牛微晶产品进入八大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2年7月1日由晶牛负责起草的《工业用微晶板材》标准由工信部正式发布实行,这使晶牛集团以行业规则制定者的身份站在了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微晶材料领域的巅峰之上。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废固利用”的开展,特别是国家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2013年财建81号文件《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出台,使各种尾矿利用率达70%的晶牛微晶日益在更多领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威力。
“现在我们将产品带到哪一个行业,都会给哪个行业带来一次变革。”王长林说。
以钢铁厂为例,冲渣沟内的钢渣温度往往高达1000多摄氏度,需要用10多公斤压力的水将其冲走,一方面由于冲刷过程对冲渣沟的磨损非常严重,另一方面钢渣中会含有大量的硫,遇水形成稀硫酸,对冲渣沟的腐蚀作用很强,120mm厚铸钢渣沟往往6个月就会被磨透,而微晶材料制成的厚40mm的晶核渣沟寿命可长达5~8年。钢厂的渣沟、仓壁、管路、漏斗等70%的生产线都可使用微晶材料,能够大幅延长机器设备使用寿命。
玻璃行业的原料混合机得到了微晶材料的装备,日熔化量500t的浮法线,以往的设备只可以用1年,现在可以用8年,减少清洗的同时节约电能,且工业微晶的特点是越磨越光,摩擦系数就越来越小。“混合机、投料机、落板机、碎玻璃运输等都可以采用。既能提高浮法玻璃透明度,提高生产线效率,还可保证安全。”王长林说。
“由于工业微晶玻璃具有以往材料难以比拟的优越特性,微晶可以代替锰钢、钛钢、不锈钢和进口花岗岩、大理石。”王长林介绍,微晶材料还有更多更广的应用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索。
集成创新 锲而不舍
晶牛微晶对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获得了政府和协会的极大重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等分别将微晶材料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产业计划、“十二五”重点新产品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火炬计划、“十二五”重点节能推广技术。虽然多年的科技和市场攻关后经营效益刚刚反映出来,可以预计的是,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行业的认同,晶牛微晶产品的发展潜力巨大。
“产品成熟了,技术成熟了,下一步就要进行扩展,要有足够的产品作支撑。”王长林说,“目前晶牛仅有一条年产量20万平方米的生产线,在建的40万平方米项目也将不能满足市场的强大需求。未来3~4年计划在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建设八大基地。每个基地投资5个亿,计划至少3条线,包括两条生产线,一条加工线。相较于微晶材料日后面对的巨大市场,这样的规划恐怕也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王长林看来,晶牛人经历了20年的创新是系统的创新,包括哲学观点的突破、方法论的创新、科技攻关组织形式的创立和上下同心为使命而战的全新激励机制。从一个用垂直引上工艺制造平板玻璃的企业,到历经20年潜心研究微晶材料一跃成长为空白领域领航者的高尖端企业,中国晶牛集团的创新之路走得艰辛却十分坚定。
“只要方向对头,锲而不舍,就能做成。”王长林说。就是在这种认定方向便义无反顾的创新精神带领下,晶牛给世人“耕”出了一片微晶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