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新闻 » 会员新闻 »

李赛克:国际企业如何赢得中国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21 11:00 浏览次数:1138

      从1983年首次接触中国市场,来自奥地利的著名中空玻璃生产设备和玻璃切割设备制造企业——李赛克(上海)集团公司在中国耕耘了整整30年,以其“质量不是靠控制,而是生产出来的”为理念,在为中国带来先进设备的同时,也让行业内外看到了这个国际老牌企业所具有的更多优秀品质。李赛克是如何开垦中国市场的?他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李赛克玻璃机械(上海)有限公司CEO彼得·李赛克(Peter Lisec),从他的视角对李赛克在中国发展三十年进行阐述。

      记者:请谈谈自1983年首次接触中国市场至今,李赛克在中国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发展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李赛克:1983年获得耀华玻璃的第一条中空线订单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开端。随后我们通过与香港代理公司合作来了解和开拓中国市场。

      经过十几年时间不断地与中国市场的接触和融合,1999年我们决定开始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首先,在上海成立了李赛克贸易公司。随后,我们分别在2001年和2003年进行了机械及玻璃生产工厂的建设投资。2009年我的父亲LISEC集团创始人Peter Lisec KR 先生的逝世及对管理层的战略重组后,我们启动了对上海的进一步深入投资,其中包括成立LISEC上海玻璃学术中心。

      记者:最初进入中国时是否有“水土不服”现象?李赛克是如何应对的?

      李赛克: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到达中国,很难以想象中国如此快速及有规划地发展。一直以来李赛克能顺利地适应中国文化,这需要感谢来自玻璃工业、当地政府及我们长期合作共事的LISEC员工及客户伙伴。

      记者:请谈谈李赛克在中国的经营理念? 有哪些因地制宜的经营发展策略?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赛克:我们战略的基础是对中国及中国人民的理解。西方的工业产品及流程是为西方设计所用,为满足中国市场,我们坚持在充分利用西方工业产品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更新。

      但不管在任何地方开拓市场,李赛克一直不变的,也是最为重视的就是质量,以及获得24/7(一天24小时,一周7天)的客户支持。

      未来我们将继续跟随中国的市场共同成长和发展。在玻璃建筑领域我们的尝试才刚刚开始,但我们相信它的前景是十分巨大的。

      记者:就您看来,中国玻璃机械设备市场有哪些特点?请谈谈李赛克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参与竞争有哪些机会和优势?

      李赛克:在中国,我看到了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一部分玻璃制造企业选择投建全自动化/全集成系统,但更大部分的供应局部地区的玻璃制造企业选用了“普通实用”型玻璃机械及操作系统。这种不平衡给高品质玻璃机械设备及操作系统的进入留下了值得开拓的市场空间。同时,高品质的玻璃门窗业务才刚刚启动,这也将提供巨大的机会。为此,李赛克需要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客户支持、控制成本等方面进行不断突破。我们最新研发的玻璃生产设备将在短期内推向中国市场。

      记者:绿色建筑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内建筑行业掀起了一股绿色风潮,与绿色相关的建材产业链条都随之受益。李赛克对此有什么响应的措施?

      李赛克:我们关注并十分重视这个变化,认为必须谨慎对待这件事情。中国玻璃行业发展必须找到自己的方式,建立属于自己的行业标准。西方的技术标准是在当地有限类型的气候环境下设计的,而中国气候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对此,我建议政府、行业和专业高校一起来设定明确的行业标准并加以控制,以避免那些表面看似绿色而实质却并非如此的投资浪费。

      在LISEC上海玻璃学术中心,我们将提供这样的研究平台,通过引入外国专家并结合LISEC在中国的经验与中国专家分享专业意见。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30年来商业环境和市场发生的变化?您有何行业发展的建议?

      李赛克:强有力的中国政府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规划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商业环境。与此同时,我认为仍有必要提升中国建筑节能和安全质量,以节约建筑中长期的运营及维护成本。我确信LISEC将会在中国拥有下一个成功的30年。


 

[ 会员新闻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留言咨询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