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新闻 » 会员新闻 »

中玻特种玻璃:科技创新助推绿色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04 10:26 浏览次数:375
      “我们公司扭亏为盈,开始挣钱了!”这段时间,位于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园区的乌海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好消息在职工中间口口相传。从前几年亏损上亿元,到如今扭亏为盈,是什么原因使这家企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答案是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装备升级提高生产效率
 
      去年12月29日,记者走进乌海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在纵深近600米的厂房内,并没有看到机器轰鸣、工人穿梭的喧闹场景。“生产过程基本实现自动化了。”公司副总经理徐军告诉记者。
 
      在浮法车间中控室内,几名工作人员通过屏幕监控着融窑运行情况。“这是玻璃生产线的第一道工序,温度指标设备自动控制。”公司综合处处长侯生说。他告诉记者,生产玻璃所需的石英砂、石灰石和纯碱等都是本地和周边地区开采和采购的,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保证了原材料的质量。此外,公司还投资3000多万元安装了水洗棒磨机,通过对原料前期处理,剔除影响玻璃质量的成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品位和质量。
 
      成品玻璃首先被传送到生产线上的一间玻璃彩钢房内。彩钢房内安装了自动在线检测系统,玻璃的品类在电脑上会以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条块显示。侯生介绍:“绿色的是一等品,黄色的是合格品,红色的是等外品。一天出多少一等品、合格品、等外品,电脑上都会记录下来。”
 
      “以前靠人工检测,导致一些产品等级界定存在误差。现在,再细微的瑕疵都能检测出来,检测结果可以保留3年,这样就杜绝了人工检测的弊端,提高了产品质量。”侯生说。
 
      在切装车间,4只“长”满吸盘的大型自动机械手臂非常灵巧地将一块块玻璃从生产线上抓起来,然后“转身”整齐地摆放在叉车包装架上。
 
      侯生告诉记者:“上一个工序的自动在线检测系统将玻璃品类信号传输给机械手,机械手在搬运玻璃时根据玻璃的尺寸、品质自动分选。如果是次品,机械手就不动了,产品就传输到后面,工人们人工把玻璃抬下来,将不合格的部分切掉或按照用户的订制加工要求裁切,减少浪费。”
 
      “这套设备的特点是自动化控制程度比较高,能够大大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很好地满足产品在包装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徐军说。记者了解到,之前一个班组的工人大约有60—70人,玻璃板基本靠人工抬,容易损坏,包装质量无法保证,而且会出现工伤。使用自动化设备后,一个班组的工人减少至十几人,工伤率基本为零,包装质量也得到了保证。通过装备和工艺升级换代,乌海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由之前的2000多人减少到450多人,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降低。
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2010年8月,乌海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响应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的号召,实施了异地搬迁改造。搬迁重建后的企业在生产工艺、自动化等方面全面升级换代。
 
      2013年,以全新面貌投产后的乌海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准备“大干一场”,但是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市场疲软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突袭而来。公司管理层达成共识,主动适应新形势,实行结构调整,从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上想办法。
 
      “过去的普通浮法玻璃针对的是建筑市场,企业受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产品差异化就解决了这个弊端。我们邀请公司总部的研发专家结合我市的原料性质和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徐军说,“在总部的技术支持下,高白和超白玻璃相继问世。2016年7月,在我市召开的国家级新产品鉴定会上,超白防紫外线玻璃被鉴定为全国首创,有些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尝到技术创新甜头的乌海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加快了研发进度。“我们现在在研发玻璃家具、玻璃灯具、打印机玻璃等附加值较高的玻璃产品,特别是现在使用广泛的防火玻璃已基本研发成功,下一步就进入专家鉴定程序了。”徐军告诉记者。
 
      “受多种原因影响,公司从投产后就一直在亏损。如今升级装备和工艺的综合效应开始发挥,加之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应用,我们公司已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2017年,各种产品产销两旺,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我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徐军说。
节能改造助推绿色发展
 
      走在乌海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路面干净整洁,白色的厂房洁净如新,车间内更是看不到一点儿灰尘。
 
      以入驻园区为契机,乌海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淘汰了原来以煤炭为燃料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利用园区内企业的焦炉煤气为燃料生产镀膜玻璃。“过去我们用煤制气,不仅成本高,还增加了污染物排放量。公司选择在千里山工业园区建厂,看重的就是这个园区有不少焦化厂,我们可以利用焦化厂的焦炉煤气做燃料,实现循环发展。”徐军说。
 
      在浮法车间融化工段,明显感觉到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在原料融化过程中产生的余热高达1500—1600度,如果不加以利用,就全部浪费了。公司建设了窑炉余热发电和闭路循环水系统,余热可以把水转化成蒸汽,带动发电机发电,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节能降耗。”徐军说。
 
      在千里山工业园区的山脚下和车间屋顶上,乌海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还建设了发电规模为4兆瓦的两座太阳能发电站,作为企业的用电补充。“光伏发电利用乌海地区光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的优势,既实现了节能减排,又有利于保护环境。”徐军说。此外,企业还投入2000多万元,安装了脱硫脱硝除尘装置,使各种污染物基本达标排放。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绿色发展,我们的发展思路与报告中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将继续加大新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根据市场需求提供高品质产品,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让产品在同行业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说起未来的发展,徐军信心满满。
[ 会员新闻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留言咨询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