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日,《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取代征收了40年的排污费制度。荆州市亿钧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科长李小华申报环保税时很吃惊:公司去年纳税从8000万增
到1.4亿元,今年一季度环保税同比少缴13万元。
2017年企业年报数据显示:亿钧玻璃销售额、净利润、纳税总额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公司行政管理部部长赵斌认为,“一减三增”的背后,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结果。
亿钧玻璃是荆州开发区重点企业,2007年建成投产,2013年被省环保厅挂牌督办,2015年摘掉环境污染的帽子,2017年又新建一家工厂。
5年来,玻璃制造一直被国家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重点督办产业。在这个大背景下,亿钧玻璃走过了怎样的转型之路?
8000万元上环保设备
亿钧玻璃一投产就遇上好时候。
采购商为了抢货,一上来就用脚踢,踢坏了都算他的,别人就不要了。因市场需求非常旺盛,企业不断扩充产能:2010年第二条生产线建成投产,2013年第三条生产线建成投产。
3年一条生产线,6年就成为全省龙头企业。亿钧玻璃三条线年产量1700万重箱,在全省排名第三。
就在企业加速扩张之际,一记重锤砸下来——2013年11月,第三条线投产不久,省环保厅发现环评报告还没批复,于是挂牌督办,追缴巨额罚款。
与此同时,全国玻璃行业巨头华尔润因环保不达标而被停产清算,近万人失业。
行业洗牌,企业巨变,让公司董事长李传兵下定决心:玻璃行业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于是,企业开始上脱硫脱硝装置。
问题又来了——装上去的设备不起作用!
当时全国玻璃行业没有研制出来适合自身行业特点的脱硫脱硝装置,很多企业只好“张冠李戴”,把发电厂、水泥厂等行业的脱硫脱硝装置照搬过来,发现根本无效。
亿钧玻璃只好自己摸索。企业请来专家,一个办法一个办法试,“湿法”“干法”“半干法”……最后发现“半干法”有效,马上安装。
“一条生产线一个,3条生产线3个,还要再建一个备用的。”李传兵下了狠心。仅备用装置就花了8000万元,“闲置也要上”。
环保投入大,仅硬件投入就超2亿元,每年运行还要6000万元。2014年运行效果非常明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排放指标低于国家标准2至5倍。
2015年,亿钧玻璃环评通过批复,污染的帽子被摘除。
开发18米长特大板
传统玻璃一般3米长,18米长特大板,在国内玻璃行业算是一个瓶颈,至今能生产的也没有几家。
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兰文平说,玻璃脆性特点决定了玻璃越长越容易破碎,18米板对生产线要求非常高,一块玻璃加工出来能卖20万元,稍有不慎就打水漂,所以很少有企业敢尝试。
亿钧玻璃勇闯禁区,决定上18米特大板。方案论证、生产线改造、试验、改进……技术部门前后花了3个月,仅设备改造就投入300多万元。
玻璃去边是一个重要环节,18米长,要对准对直,均衡用力,切口还要光滑,不能有丝毫裂缝。技术部门试验了多种方法:滚动去边、自动去边、压边等等,一个一个试,破损的玻璃都能卖几百万元。终于,18米特大板被生产出来。
亿钧玻璃一天生产2千吨产品,需要3千吨原料,如果每天破损1个玻璃边,一年就要损失百万元。企业斥资1.2亿元引进4台机器人,对老旧一号线进行改造,损耗大大降低。
抓玻璃,过去完成这一工序,需要两名工人至少操作一分钟,现在用机器人只要12秒。一台机器人可顶替9名工人,24小时作业。
机器人上岗后,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今年订单同比增长约15%,仅平板玻璃就占湖北市场25%以上。
亿钧玻璃原来主要生产无色玻璃,现在生产有色玻璃,翡翠绿、灰玻、海洋蓝等新品利润提升20%-30%。
“目前公司拥有2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兰文平说,企业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员工创新,每年科研经费从3000万元增到4000万元,占到公司全年利润20%以上。
逆势建厂打通产业链
2017年6月,亿钧玻璃在厂区对面购买120亩地,投资10.8亿元,新建耀能新材料科技工业园。企业今年7月调试投产,将成为中国最大镀膜节能玻璃、特种玻璃生产基地。
“玻璃行业产能过剩,亿钧玻璃逆势建厂,信心何来?”
公司副总经理陆贤品说,建新厂,既是库存压力的释放,也对自己产品有信心。
玻璃生产采用窑炉工艺,一旦启动就不能停止,直到窑炉“生命”结束。这种行业特点使得企业无论库存多少,都必须不停生产。开拓市场、减少库存,玻璃行业比其他行业显得更为迫切。
耀能工业园以亿钧玻璃自己产品为主要原料,通过深加工生产低辐射镀膜玻璃、中空节能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等节能降耗高端产品,既解决企业自己的低端产品库存压力,又提升产品附加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高科技公司。
“后期,我们还将投资5亿元建设新型玻璃产品研发中心,建设高铝触摸屏生产线。”陆贤品说,耀能还没投产就已经申请了2项专利,今后不会在产能过剩的低端市场里竞争,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