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经营结果,我更愿意把它归结为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浮法玻璃市场过去持续三年的一片红火景象,在今年年初,因为产能的持续增加,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当中,最大的责任,应归结于行业中各企业的主要决策者。
01
房地产市场在2019年,并不体现在玻璃用量减少上
房地产市场虽然在未来总体呈下滑趋势,但对市场需求而言,玻璃的用量减少并不体现在2019年,换句话说,2019年的玻璃市场需求是没有问题的。
第一,过去三年,无论是国家“房地产去库存”还是“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等政策的推出,各地房产存量去化明显。
房地产商面对市场的热潮,在企业自身资金面显著改善的底气下,伴随着去年下半年国家逐渐放宽资金面的政策利好,各地房企抑制不住拿地的冲动,由“去库存”向主动“补库存”转变。这些新增用地叠加房企自身的土地储备,无论是去年新推出的项目,还是今年待竣工的房产,体量都还是比较大的(详见竣工“姗姗来迟”,玻璃或迎“暖春”)。这是一种市场的惯性,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在各大城市新建的各种城市新区里,我们看到的依旧是塔吊林立。无论今年的房价是涨还是跌,房子都要装上玻璃才能交房或者销售。所以,这些正在建和待竣工房产的玻璃需求,一定会体现在2019年的玻璃用量上。
第二,国家“因城施策”也罢,“一城一策”也罢,体现在优质城市的房产市场会更加旺盛。
国家对“户籍制度”的放宽,各城市也开始了人才落户的抢夺大战。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人气”,特别是要能吸纳“高素质人才”。所以,优质人才摆脱户籍落户限制,更愿意往一二线城市涌入。因为一二线城市的各种资源也是相对优质的,比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就业机会。未来一二线城市会经历一波新的人口流入增长期,带动该城市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热潮。除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外,二线城市的样本城市,最近明显首推苏州,研究苏州的房地产市场特点,更具国家政策风向标的意义。而最近热议的4月份土地出让的“小阳春”,特别常被提及“地王”频出的现象,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的二线城市。
“一城一策”的政策效果可以预想,一二线城市的房产资源会更加抢手;而三四线城市的人口一定出现外流,房价也一定呈现下滑趋势。对于三四线的房地产企业,特别是误判形势、借贷严重的企业来说,会经历生死存亡的考验。随之而来的,便是新一轮的房地产企业之间的整合,小企业就此将告别舞台,市场和优质资源将逐渐向大型房企集中。
第三,作为建材市场后端,玻璃的用量滞后水泥和钢材半年时间。
玻璃一般是房地产项目最后环节的工序,一般滞后钢筋水泥半年时间。从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钢材和水泥行业的用量和效益一直向好,海螺水泥去年净利300亿元,在普遍视为淡季的今年一季度又盈利60亿元,同比增加27%,这说明目前一季度的建筑市场并未出现较大的问题。水泥行业本身的产能集中度高,叠加市场的需求存在,使得整体的盈利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而在原片玻璃下游的加工端和经销商层面,基本都是零库存,库存现在都集中在上游浮法企业仓库里。因为价格走势不明朗,所以经销商和加工厂都不愿存货,基本都是随用随提;在价格下滑阶段,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大家都希望能够抄到底,而不是抄在半山腰;只有价格止跌回升,才是下游经销商和加工厂抢货的开始。
02
当前浮法玻璃的市场问题主要出现在供给端,特别是新增产能
2019年玻璃用量不会少,市场需求本身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但目前浮法玻璃原片市场价格低迷的原因,在于短期内新增产能过多,产能增长大于需求增量。
去年进入11月份以后,玻璃行业先后有5-6条线选择了放水冷修,给整个行业减轻了一定的供应压力。但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3月份以后,新点火生产线明显增多。无论是福建的1100吨,华东两家企业的900吨和600吨,还是山东复产的500吨,亦或是西南新点的几条线,以及后面待点火的几条线,短时间内的供给增量和对市场信心的打击是巨大的。而东南亚地区回流国内的量,一个月亦有1.5万吨到2万吨,相当于新增一条700吨的产量。这些增量,对于一季度尚未启动的市场来讲,明显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造成各企业的库存明显增加。
目前国内在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大约240条左右,但大吨位的生产线越来越多,目前的浮法玻璃产能已经达到了9.3亿重箱,4月份环比3月份又增加了1140万重箱,同比去年增加了2286万重箱。产能的集中增加,打破了原有的市场供需平衡关系,供给端承压。
03
过去三年玻璃行业市场景气的经验所在
过去三年,浮法玻璃市场的舒服日子,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房地产市场大启动的时候,玻璃产能和供应量是减少的,这是过去三年玻璃市场景气的根本。一方面是玻璃行业内各企业,面对成本上涨压力,能够相互抱团取暖,步调一致,带动行业整体价格提升。这其中,第一点是根本和基础,第二点则是关键。如果没有第一点,也就没有第二点;但正是有了第二点,第一点的效果才会带来更大的价值。所以,供给减少是基础,抱团取暖是关键。
玻璃行业三年的景气度,可以说给玻璃从业者带来了尊严,能够让玻璃行业扬眉吐气地总结出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做法;但是,今年一季度的经营结果,则是打破这种成功做法而形成混乱局面的直接体现。
从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分析材料来看,在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水平下,作为供给端的玻璃产能过剩量大约在10%,也就意味着整个行业多出了20条生产线的产品是无法卖掉的。正是因为这10%的过剩产能,造成了整个市场供需的不均衡,然后就是地区间各企业之间的竞相压价去库存。这是本轮玻璃市场价格下滑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过去三年行业去库存的成果来之不易,无论是行业间企业的整合,还是环保带来的供给侧改革,产能的退出在过去三年一直在持续。但是正因为市场情况发生好转,吸引了很多行业新进入者,也让很多老企业想继续扩大产能规模。每个企业都抱着这种想法,使得行业进入了产能的集中增加和无序竞争境地。这是今年以来市场持续低迷的又一原因。
过了三年好日子,为什么玻璃行业的从业者们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非要把这种供需平衡关系打破呢?市场需求本来并无太大问题,但一手好牌被打烂,确实在于企业经营的决策者们出现了问题:只看重自身利益,而忽视了行业整体利益。殊不知,浮法玻璃企业的发展,与行业发展的紧密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产能扩张这方面,经历过行业低谷的人,远远深刻地能体会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犹记得在2008年四万亿大刺激之后,2010年市场极度火热之时,大量的浮法线产能投向市场,直接造成了2012年-2015年的行业低谷,特别是2015年的全行业亏损。那个时候,各企业每一天面对的,都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终究还是有些企业没有撑住,倒掉了,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时光走到2019年,似乎历史又要重新上演。在建国70周年,国家稳定经济的大背景下,天时地利占尽,市场又不差,没有出现“天灾”,却错在“人祸“,各路浮法产能一窝蜂涌入,最后让市场来惩罚和教训“好了伤疤忘了疼”的自己,企业之间拼到耗尽最后一滴血,本想赚钱却赔上性命,回过头来再审视这种决策,才后悔自己做了世间最愚蠢的一种选择。
04
破局需要企业家们的智慧、格局和责任担当
企业家与商人的区别,就在于拥有社会责任感。在玻璃行业里,在经营决策层面,不乏令人尊重的企业家精英。而对于更大多数企业家来讲,现阶段应该要更多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行业好,则企业好,因为行业的集中度不高,所以造成对行业各企业间的联系紧密度要求非常强。如果行业中的各企业不紧密沟通,则将造成行业整体和企业个体的双重危机。
协会领导在郑州会议上指出,目前行业出现的问题,不在企业销售端,而在企业决策者。错误的形势判断带来错误的决策,而错误的决策,一定会带来错误的经营结果。
应该说,如果玻璃行业整体减少10%的多余产能冗量,在供需平衡的情况下,价格提升10%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在目前市场价格持续下滑的局面下,如果市场价格下滑到2015年60元/重箱以下,则全行业亏损,那么即使低成本的企业,也至少亏损6-10元/重箱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一年下来,一条900吨的生产线,亏损额6400万元/年/条,如果拥有4条线的一般规模企业,那么一年亏损额大于在2.6亿元;对于拥有10条线的大企业来讲,一年的亏损额就要达到6个亿。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还能否正常运营?能否持续下去,甚至能坚持一年以上?
但,反过来行之,如果每个企业主动减少10%的产能,那么带来的效益提升,我们按价格提升10%来说,假设提升7.5元/重箱,那么对于一条900吨的生产线,盈利额就会提升4800万元/年/条,那么拥有4条线的一般规模企业,一年的盈利额就会增加1.9亿元。
一个是亏损2.6亿元,一个是盈利1.9亿元,我们愿意选择哪种方式?我想聪明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
浮法玻璃行业,本身就是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耗型的行业,如果消耗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而且还亏损经营的话,这种选择,我想一定是我们无法向后人交代的。
所以,对于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行业的发展,寄希望于您的决策方向和选择。您的决策和选择,不仅影响着您的企业,也影响着行业全局整体和其他从业者的发展和未来。从这一方面讲,您的决策和选择,才是在当前市场行情下,供需矛盾难以破局之时,最具责任感、最见大格局的重要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