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新闻 » 会员新闻 »

明池玻璃:南海新区“土企业”长成“小巨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07 12:17 浏览次数:292
      重点企业巡礼
 
      老设备“拆迁”、新设备“落户”新厂房、安装调试检查验收……近日,走进位于南海新区的明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原本老旧的两个车间被原地翻新成一座3000平方米的崭新厂房,工人们正在车间里加紧安装各种生产设备。
 
      “新厂房只建一条生产线,将引进国内首台套商用车前挡夹层玻璃压制炉,实现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下线的自动化生产。”明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在德介绍,新生产线不光可以节省人工成本还能避免生产过程搬运造成的损失,生产成本可降低30%,计划今年5月投产,预计可带来1.5亿元的销售额。
 
      明池玻璃
 
      新建生产线只是明池玻璃一直以来坚持“求新”与“创新”的缩影。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0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上,明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
 
      这家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土企业”,逐渐以产品优质、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及质量效益优在业界家喻户晓,到如今长成为赫赫有名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明池玻璃靠的是什么?
 
       “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刘在德说,企业之前的生产方式几乎没有利润了,“5年来,人工费增长了40%多,原材料也增长了25%,而客户每年还需要降价空间,有的产品已经在亏损,这逼着我们在危机中孕育新机,新建生产线。”
 
      一片汽车前挡玻璃生产周期由原先的90秒1片提升到18秒1片;50个工人制作5万片玻璃到20个人就可以制作7万片;产品一致性更加稳定,综合成品率会提升3个百分点……谈起新生产线的优势,刘在德言语中流露着自豪。
 
      明池玻璃把降低的成本转化成了发展的资本。“把生产成本降低30%,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额,我们可以把这部分资金用来让利客户、增加员工福利、加大研发投入,使公司更具市场竞争力。”刘在德说,传统生产方式实现降本增效的空间已经很小了,进行自动化改造,加快培育新动能才是转型升级拿到更多市场份额的“法宝”。
 
      而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明池玻璃也意识到单单依靠购买设备进行转型不是长远之计,缺乏自身技术的积累就像“瘸着腿走路”。“我们不仅引进先进技术,还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对其进行改进,并实施技术创新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刘在德说。
  
      明池玻璃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使得“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威海市汽车玻璃工业设计中心”等多个技术研究部门接连成立。同时明池玻璃也在积极寻找“外援”,在南海新区管委的“牵线搭桥”下,与多家高校、研究所展开产品研发协作,实现信息、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聚集,进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眼下,明池玻璃和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已经有了初步成果。“我们共同研发的重型载货汽车多品种可连续自动化生产已经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刘在德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资源进驻南海新区,给企业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未来与研究院的合作还会持续深入,最终让企业朝着建设“无人工厂”的目标一步一步迈进。
[ 会员新闻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留言咨询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