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玻璃)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把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振兴皖北”历史性战略机遇;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资源就地加工,加速实现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本转化;以招大引强、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向研发、服务、价值链高端发展,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经济总量迅速提升。
其发展目标有五。一是阶段目标:2011年产值达到100亿元;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二是节能目标:抓好重点企业和项目节能工作,尽快淘汰耗能高、污染大、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及其生产能力;到2015年,力争实现万元GDP能耗较“十一五”末下降20%这一目标。三是重点企业发展目标:重点扶持10家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中建材等企业产值达到百亿,以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玻璃制造、硅能(光伏)、硅化工等领域进一步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四是招大引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引进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做足增量;各有关县(市、区)都要引进一批亿元以上硅(玻璃)企业。五是重大项目目标:以重点项目突破为主抓手,力促在谈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达产。
为了确保“硅(玻璃)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并如期达成五大发展目标,我市不仅制定了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要素保障、效能保障四大保障措施,明确了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并且从滁州实际出发,结合我市硅(玻璃)产业现状,拟定了四条发展路径。
——规划引领。按照注重保护资源、提升科技含量、引导产业集聚、追求低碳环保这一原则,聘请专家修编《滁州市“十二五”硅(玻璃)产业发展规划》;在凤阳重点发展资源开采、玻璃制造、硅化工产业,在市开发区和天长、来安重点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同时完善基地发展规划,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以技术创新、嫁接重组、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现有企业扩能升级。一是在政府层面,积极建设国家级玻璃产品检测中心,提供创新服务平台;二是在企业层面,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省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并争取国家和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四是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鼓励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争创中国名牌、安徽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争创省质量奖;五是制定政策,鼓励扶持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
——招大引强。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各相关县(市、区)均要突出重大项目招商,“十二五”期间,全市须确保硅(玻璃)产业引资300亿元,以做足增量。凤阳县要有2至3个3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5个10亿元、10个5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市开发区、天长市、来安县均要有一批10亿元、20亿元以上大项目落地,争取实现50亿元以上大项目的突破。点上招大引强,继续推进与央企和知名民企合作,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线上拉长加粗,实施产业招商、分线作战,着力培育硅(玻璃)产业链;面上成群结队,争取抱团转移、结队落户、成群集结。
——产业集聚。依托凤阳、天长、来安和市开发区,大力建设硅(玻璃)产业集群,促进土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及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园区创新集群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聚和扩散效应。到2015年,全市硅(玻璃)产业园区建成总面积要达到35平方公里,其中:凤阳县达到20平方公里,来安县、天长市和市开发区硅能产业园区面积分别达到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