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缺屏之痛”,一直渴望打破产业链上下游“受制于人”的局面。今年,这种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
6月,京东方8.5代线启动投产,将年产1300万片显示屏。8月,TCL深圳华星8.5代线投产,年产电视模组约1400万块。据统计,中国大陆已建成、在建和计划建设的7.5代以上平板显示生产线一度达到8条,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随着这些高世代线的相继投产,中国大陆的面板产能占全球比重将从目前的2.4%提高至约20%,将彻底解决困扰国内彩电企业多年的“缺屏之痛”。
然而,“缺屏之痛”得到缓解只能说明面板供给这一环节被动局面有所改善,整个产业被动局面依旧没能扭转。日前,在由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和日经BP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北京2011国际平板显示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理事长王东升表示:“站在中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尚需要解决现有技术的升级,产业链上游核心装备的突破以及材料的瓶颈等。”
平板显示产业复苏之路或将延长
王东升认为,受到近期国际经济风云变幻的影响,人们对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加,平板显示产业走出低谷的复苏之路将被延长。
“随着国内多条高世代线先后投产和量产,显示面板行业的全球竞争也将更加激烈。”王东升指出,“产业发展目前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显示面板行业经过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和电视的三次应用浪潮,全球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二是新的市场应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劲,全球显示面板产品的价格仍在不断下降。”
王东升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2011年上半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下游并没有按预期增长。奥维咨询(AVC)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液晶电视零售总规模1692.1万台,同比增长只有7.8%。DisplaySearch最新发表的报告表示,由于发达国家市场持续低迷,2011年全球电视总出货量比预期低3%,为2.52亿台。从今年6月开始,市场调研机构WitsView已经两次下调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规模预期至2.01亿~2.03亿台之间。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以及下游需求疲软,导致液晶面板价格自2010年5月以来连续下跌。
在此情况下,对于平板显示产业未来发展的辩论之声再起。在中国大陆,有人认为由于市场需求疲软引发液晶面板的产能过剩,价格战一触即发,平板显示产业的冬天即将到来。对此,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和TCL集团董秘王洪波则持不同态度。
谷至华表示:“我国TFT-LCD产能还不能满足国内产业的需求,所以不存在产能过剩。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取得液晶面板产业的国际话语权,我们必须继续加速TFT-LCD高世代生产线的建设。在未来3年,至少要再建3条至5条8代或以上的生产线。有了一定的规模,才有抗风险的能力,才有资格谈整合和效益。”
他强调,在工业社会,产能过剩是种常态,没有产能过剩就没有产业的竞争与发展。产能过剩并不是一种灾难,而是产业自身调节的动力,发展我国的TFT-LCD产业必须要把规模化的文章做到位。
王洪波认为:“在中国,还没有高世代面板线,目前为止只有TCL和京东方准备高世代面板投向,几乎还没有能满足液晶电视主流需求的液晶面板,按照这两年的市场容量,常态容量并未达到,液晶电视只出售几千万台,市场饱和度远远不足,所以激烈竞争和产能过剩之说还为时过早。”
上游配套体系不完善是“最深的痛”
众多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平板显示产业最大的市场,产能与规模方面也在逐渐加强,但是在全球格局中,仍然处于“被动应对”的角色,究其原因,自主产业链尤其是上游配套体系不完善是“最深的痛”。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庞春霖认为,制约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问题是效益。因为平板产业是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更新的产业,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平板显示行业的第一市场大国,但因为上游材料、部件和装备不能自给,配套产业的不足和高端人才的匮乏,使得自主平板企业可以掌握的利润空间并不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往往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包括平板产业在内,各产业几乎面临同样的窘境:做出了整机,但器件是别人的;做出了器件,但材料是别人的;好不容易做出了芯片,但里面的系统软件是别人的。”庞春霖表示。
平板显示产业链由上游厂商提供生产设备、供应玻璃基板等原材料,中游面板制造商供应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用面板,下游后段模块厂、显示器生产商、彩电厂商等生产整机产品。
“我国液晶面板企业最受制约的地方就是上游端国产化的配套。有数据表明,在对于成本至关重要的产业配套率上,日本已达176%,韩国为82%,中国大陆的产业配套率仅11%。”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王家恒说。他认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国产化配套和产业链的整体完善。
清华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授高鸿锦指出,TFT-LCD玻璃基板作为TFT-LCD面板生产的关键材料之一,其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少数厂商手中,我国液晶面板生产线中的基板玻璃长期完全依赖进口。
他表示,随着全球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陆续投建,液晶显示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国内部分CRT上游生产厂商注意到未来显示领域的主角将会是液晶,开始谋求转型。最先提出进军TFT-LCD基板玻璃领域的厂商是河南安彩,并于2005年在郑州举行基板玻璃生产线的奠基仪式,但此项目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最终搁浅。我国最大的彩管生产厂商彩虹集团随后切入TFT-LCD基板玻璃生产领域,并取得某些成功。随后,中建材、河北东旭亦加入建设基板玻璃生产线的行列,形成基板玻璃生产线“四处开花”的局面。
“但是开花不等于结果,点火到批量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要真正形成基板玻璃的民族工业还需要继续做出艰苦的努力。”高鸿锦说。
政策支持、产业联盟是产业突破的根本
彩虹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TFT-LCD玻璃基板工程技术研发室主任王答成表示,京东方和TCL8.5代产品的相继下线,标志着TFT-LCD显示技术及产品在我国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然而,“代工厂”没能形成从研发配套到产业配套的系统产业链,制约着产业发展:一方面新产业不能带动全面研发和相关产业的率先发展;另一方面,新产业发展起步艰难,失去国际化的发展机遇。
“为此,以液晶显示产业为核心链条的显示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发展联盟对相关材料、装备等的研究,建立产业联盟相互支持和专利技术共享的机制,探索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十分必要。”王答成说。
庞春霖也明确表示,政策支持、产业联盟是突破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他说,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如何突破,特别需要强调政府部门要坚定支持自主平板显示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尽管京东方、天马、维信诺等企业容易遭受亏损,往往是这些自主厂商的出现打破了海外产品的垄断,带来整个行业产品价格下调,使整机和最终的消费者得到实惠。对于这些企业,不能简单地以是否亏损来衡量好坏,对于这些企业的自主发展应给予积极和始终如一的支持。
此外,采取标准联盟或专利联盟的方式,把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有效地组织起来,改变过去松散和彼此恶性竞争的状况,以标准制定或共建专利池的方式,使各家利益进行有效的捆绑,在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支持,将标准体系、专利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测与评价平台一致、完整地建立起来。
王家恒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如果产业链关键材料、装备厂商、面板制造厂商及终端厂商可以进行‘深度合作、协同开发、共创价值’,国家及社会各界可以集中优势力量、经营主体,全力支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发展,相信我国平板显示产业会有一个新的跨越。”
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升级问题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液晶分会主任欧阳钟灿表示,我们必须吸取CRT时代所带来的教训:由于我国当时在TFT-LCD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十五”、“十一五”基本没有安排TFT-LCD研究项目,导致在彩电向平板显示转型时,面板技术领域再次面临国外垄断,不得不重走引进的老路,被局限在产业链的末端。“在新型OLED显示(有机发光显示器)未产业化之前,我们要有前瞻眼光,构建梯次布局,融入世界研发AM-OLED最前线。千万不能以‘一哄而起’引进海外低级‘废弃线’代替踏踏实实的研发。”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