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查数据显示,历年来的抽查中,产品总的合格率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在80%~90%这一水平线上。从这个结果看,一方面充分说明,随着“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引入,我国浮法玻璃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处在一个稳步上升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不同阶段的国家标准与不同阶段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是相适应的,标准技术水平的提升引领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标准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平板玻璃产品质量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产品质量现状
2011年第3季度的国家平板玻璃产品监督抽查,共抽查了60家企业的60种样品,有8种样品不合格,抽样合格率为86.7%。其中优等品抽查了4种,合格率为75%;一等品抽查了41种,合格率为85.4%;合格品抽查了15种,合格率为93%。从数据上看,平板玻璃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处于一个中等偏上的状态。
经分析统计,在所有检验项目中,造成产品不合格的主要缺陷是光学变形、点状缺陷和厚度偏差。其他项目如线道、裂纹、厚薄差、弯曲度和可见光透射比等检验项目没有不合格片。
通过本次抽查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8家不合格企业的160片样品中,有47片不符合标准要求,光学变形仍是影响平板玻璃产品质量的首要原因,在47片不合格样品中有32片是因光学变形不合格,占不合格率的68.0%。光学变形不合格的原因多半是由边部玻筋造成的,有些不合格企业该项指标甚至低于国家标准相应等级30°。
点状缺陷(气泡、夹杂物、斑点等)也是造成不合格的主要项目,在47片不合格样品中有13片是因点状缺陷不合格,占不合格率的27.7%。点状缺陷不合格的原因,一是缺陷的数量超过标准规定要求,二是缺陷的尺寸超出标准要求。
与前几次国抽结果相比较,本次抽查的产品质量在厚度偏差和可见光透射比两个项目上有所提高。厚度偏差在以往抽查中造成不合格的比率仅次于光学变形,但此次抽查的47片不合格样品中仅有2片是因厚度不合格,占不合格率的4.3%。
可见光透射比项目在2004年国抽以后,还没有企业因为此项目不合格。这说明我国的玻璃企业在厚度偏差和可见光透射比所对应的生产环节的控制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与2008年国抽数据对比,合格品、一等品、优等品各等级的点状缺陷数量都有所增加。合格品点状缺陷数量由1.11个/平方米增加到1.75个/平方米,增加58%;一等品点状缺陷数量由0.96个/平方米增加到1.39个/平方米,增加45%;优等品点状缺陷数量由0.38个/平方米增加到0.56个/平方米,增加47%。点状缺陷也是影响我国浮法玻璃质量的一个顽症。
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点
通过对检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浮法玻璃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首先表现在厚度控制更加稳定。数据显示,2000年以前,在国家监督抽查和日常委托检验中,由于厚度偏差不合格的比率约为6%;2002年~2004年,下降到不足2%;2006年~2008年出现逆升;2011年的国抽结果,此项不合格率为1.1%。从实测数据看,国产5mm浮法玻璃厚度偏差的平均值,前几年一般为±0.2mm左右,现在已经基本能控制到±0.1mm左右。
可见光透射比也普遍有提高。2004年以前,在国家监督抽查和日常委托检验中,可见光透射比的不合格比率约为8%。2004年以后的国抽中,此项的不合格率已经降为0。
另外,光学变形入射角指标有所提高。虽然此项目仍是造成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但在总体控制水平上仍在提高。检验数据显示,在检验中,能达到一等品、优等品要求的产品所占比例,已从过去的20%提高到40%左右。从实测值看,5mm平板玻璃合格品的光学变形入射角的总体平均值已经从50°提高到58°在右。
推动我国浮法玻璃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浮法线的设计水平、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和整体装机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随着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曰趋成熟和玻璃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各企业在建设和改造浮法玻璃生产线时,在前期设计、扩大生产规模和引进关键设备、材料等方面舍得投入,前期设计的起点都较高,许多生产线的关键技术、设备、材料均从国外引进,生产规模普遍加大,生产线日熔化量大都在600t/d以上,最大规模的生产线达到了1300t/a。
二是市场对高、精、新、特等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企业更加重视市场细分和产品档次,通过打造龙头产品,如超白、超薄、在线Low-E等新兴产品,以高技术、高品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整体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是企业的质量意识、质量控制能力普遍加强。市场竞争的激烈,使企业经营者对产品质量日益重视;与科研、设计单位紧密合作,加大科研性投入,提升自身对各种产品缺陷的分析处理能力,提高企业质检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采用在线缺陷自动检测设备等先进的检测技术,不断强化、提升了组织生产和控制产品质量的能力。
存在的差距及原因通过统计分析,我们看到,我国的浮法玻璃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微缺陷较多(0.3mm以下的点状缺陷、微小硌伤)。我国的浮法玻璃产品中,大部分产品存在微缺陷,平均数量为10个~30个/平方米,而国外先进生产线的微缺陷一般都控制在3个/平方米以下,有的优质产品甚至达到零缺陷;光学变形入射角偏低。与国外先进生产线相比,相当一部分生产线的产品,其光学变形入射角平均低5°~l0°;点状缺陷(气泡、夹杂物、斑点等)、硌伤和渗锡等严重影响后续深加工的缺陷在部分企业的产品中普遍存在。因此,我国浮法玻璃能用于深加工的比例仍远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产品质量不能经常保持良好状态,生产线质量控制稳定性较差。
我国玻璃产品目前存在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原材料成本上涨、产能过剩、质量跟不上产量以及相关人才的缺乏。
原燃材料大幅涨价,玻璃生产成本增大,企业难堪重负,为降低生产成本,部分企业使用劣质的煤焦油、筑路油、煤及水煤浆等燃料,使用了含杂质多的硅砂做原料。玻璃产品上的缺陷,如点状缺陷、光学变形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原料造成的。原燃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挤压了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利润空间,为消化原燃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有些企业牺牲了产品质量。
平板玻璃产能增长过快,市场供大于求。市场的无序竞争,挫伤了企业生产优质产品的积极性,影响了玻璃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未能有效解决好产量与质量间的矛盾,有些企业重产量轻质量,为了降本增效,提高产量,提高了拉引速度,或者增加净板宽的宽度,减少原板边部的切裁量,这些做法,会造成熔化质量不好、平整度差、光学变形角偏低、产品边筋重等诸多问题,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由于近几年浮法生产线数量增加很快,高素质、训练有素的检验人员和技术工人相对匮乏,有的企业检验人员在成品检验时,不能正确地按照标准对产品的缺陷进行检验和判定产品的等级,既不能准确地反馈指导生产,又使低质量的产品进入了市场。
行业标准化发展战略重点
目前,我国平板玻璃产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产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国内下游行业的需求下降,三是原燃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产业利润空间缩小。
面对以上问题,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包括:浮法玻璃生产、设计关键技术和设备水平的提高;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浮法玻璃产品中优质产品的比例,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宽平板玻璃的应用领域;淘汰落后,推动产业升级。
要完成上述工作目标,首先必须依靠国家政府部门的推动,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要大力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相关的生产及产品标准。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于2006年年底和2007年9月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平板玻璃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和《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等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生产企业布局、工艺装备水平和品种、质量、能耗、环保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8号),重点提到包括平板玻璃在内的6个行业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明确了下一步产业政策导向,提出了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9条对策措施。
在标准化工作层面上,按照国家主管部门新的要求,要制定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和国际性的标准,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
随着玻璃产业“由制造转为创造,由推新转为创新”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平板玻璃行业的标准化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水平、标准技术内容的研究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标准的技术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我国的玻璃标准无论在体系的完整性、层次性、协调性和先进性方面,还是在标准本身的技术水平上,尚落后于发达国家。
标准内容所反映的虽然不一定是最尖端的技术,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拥有大量先进技术的积淀,具有丰富的标准化人力资源和工作经验,依托雄厚的财力、研发能力和专利技术,在这点上,国内玻璃生产企业中,能够独立开展标准化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还不是很多,很难作为主体参与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玻璃行业的很多标准,大都由独立的科研设计单位进行。因此,在我国,部分玻璃标准与生产结合的紧密程度不足,制定标准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生产企业,标准制定的方向和目的也与国外有所区别,容易出现为了标准而制定标准的现象。我们要大力提倡和鼓励生产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作为我们的生产企业,要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
我们下一步标准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就是加大研究力度,强化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平板玻璃相关标准的技术水平和指导性,扶优限劣,以标准促进产业升级,控制产能过剩;加强新型功能性玻璃产品以及检验认证等方面标准的制修订,延长玻璃加工产品的产业链,推动玻璃生产和加工产业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在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淘汰质量低劣的产品,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标准技术内容方面,应强调系统化、限定性和指导性,例如我国玻璃行业的产品标准基本上还是对产品提出单纯的技术要求,而国外在制定产品标准时已将生产过程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产品标准也可作为质量认证标准,未来我国必须建立自己的玻璃产品、能耗、环保等一系列认证评估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