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浮法玻璃线322条创新高 低价加速促整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27 来源:中国建材新闻网 浏览次数:488
核心提示: 国内玻璃行业数年之前就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尽管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但令人遗憾的是产能控制的效果并不佳。
      国内玻璃行业数年之前就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尽管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但令人遗憾的是产能控制的效果并不佳。
 
      数据显示,玻璃行业2013年投产新的生产线29条,2014年又有数条生产线陆续点火。截至5月16日,国内浮法玻璃生产线总数达到322条,创下历史新高。
 
      2013年初国内玻璃总产能约9.4亿重量箱,但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国内产能就增长23.4%至11.2亿重量箱。下半年预计仍将有10多条新增生产线投产,年底总产能将达到12亿重量箱。
 
      与玻璃新增产能的快速增长相反,作为玻璃主要的下游需求方,房地产行业却在“变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月至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3.1个百分点,同时全国房地产库存迅速上升。房地产市场快速增长周期的结束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供需矛盾在今年更加凸显,这从厂家的库存就可以看出。进入2014年之后国内主要玻璃生产厂家库存一直维持在3000万重量箱以上的纪录高位。截至5月16日,这一数量为3214万重量箱,库存同比增长13.6%。
 
      产能不断增加、需求不景气、企业库存高企——这样的背景下,现货价格的下跌也就容易理解了。春节过后,江苏华尔润集团玻璃出厂价下跌幅度超过100元/吨;河北沙河安全实业有限公司玻璃出厂价下跌了56元/吨;武汉长利下跌了96元/吨。而在往年,二季度随着天气转暖,建筑工地逐步开工,市场价格一般是逐步走高。今年供给形势的恶化已经令这一传统规律失效。
 
      产能持续增长
   
      国内的期货市场似乎见证了每个在2008年后上市工业品的困境,玻璃也未能幸免。
 
      在玻璃期货上市之后,期货价格大多数时间都远远低于现货价格。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很多玻璃企业在抱怨为何期货市场价格如此之低,以至于,“和下游企业谈销售合同时,都失去了底气”。
 
      格林期货研究员刘波告诉记者,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还是非常有效的。由于运输半径的限制,玻璃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全国并没有权威统一的销售价格,各地差异非常大。
 
      但期货上市之后,通过厂库升贴水调整给出了全国统一的价格,较多贴水的期货价格其实很好地反映了所有参与者对产能过剩玻璃的预期,期货上市其实加速了市场对于玻璃行业的认知。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处于无序状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玻璃期货上市之初,其价格曾经大幅波动,主力合约一般运行在1400元/吨上方,但每次临近交割,近月合约都有一波较大幅度的下跌,一般都会跌到1200元/吨左右,实际上这一价格才能真正反映买卖双方实际成交意愿。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一些销售公司去年在玻璃期货主力合约大举做空持有到交割月,最终获利丰厚。
 
      但今年这些期货操作员却发现,玻璃期货主力合约的价格已经非常接近近月交割价格,套利机会难以重现,这也说明市场整体认知正在成熟。
 
      长期以来积累的供需矛盾在近期爆发,令玻璃企业步履维艰。国内最大的玻璃生产企业华尔润集团近期传出陷入财务困境的消息,集团上亿元资产被法院冻结。业内人士均认为,玻璃行业正面临严峻形势,后市可能会有更多企业暴露出问题。
 
      5月初,双辽迎新900吨玻璃生产线二线点火投产,令东北地区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状况雪上加霜。尽管处在亏损边缘的东北企业联手商议调价事宜,但面对需求有限的市场现状,口头的价格协议仍显得脆弱无力。
 
      刘波认为,玻璃行业困境必须要通过整合兼并解决,而这也是政府很久之前就想推动的。早在2011年5月10日,工信部就曾下发《关于抑制平板玻璃产能过快增长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对行业企业要求大力推进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当时由于行业仍存一定利润,地域性极强的玻璃企业的扩张难以抑制,因此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但在2014年行业利润急转直下之际,市场淘汰的压力浪潮来袭,玻璃企业有望迎来一波真正的行业整合。
 
      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全球最大的5家玻璃公司生产总量占到了60%以上的比重。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玻璃生产国,产量却分布在300多家大、中、小企业中,很难形成规模优势与产品结构优势。
 
      在这一轮行业变局中,我国大型玻璃企业与小企业相比,实力与资金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预计洗牌的日子已经不远。事实上,也只有通过收购、兼并、合资、租赁、控股等多种方式推进玻璃企业的联合重组,培育地域性的大型玻璃集团,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控制产能的无序发展。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