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美欧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可谓层出不穷,让中国企业遭遇重重坎坷,这在欧洲市场反映尤为明显。几年以前,欧洲曾是中国光伏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当时中国七成以上的光伏产品都销往欧洲。最终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光伏企业与欧盟签署最低价格承诺,即“MIP”。原本到2015年年底,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就要到期,此时欧盟却再次发难,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了“反规避”调查。业内人士称,这几年来,中国光伏企业对欧的出口份额急剧萎缩,面临着如此严苛的贸易环境,不排除有放弃欧洲市场的可能,未来将重点布局新市场。
欧洲市场受阻
欧盟于今年5月初正式启动对中国太阳能板产品的“反规避”调查,怀疑中国业者绕道马来西亚等不受欧盟课税范围的第三国再向欧洲出口,谎报产品为非中国制造,涉嫌逃漏税、且以低价倾销。欧盟已于6月8日宣布,中国阿特斯太阳能、中盛光电、昱辉阳光等三家公司违反最低价格承诺(MIP)协议,出口价格低于最低价格承诺、向欧洲客户提供优惠,将课以惩罚性双反税、平均约47.6%,且剔除在MIP协议企业名单之外。
早在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曾在一份公开文件中列出了阿特斯太阳能、中盛光电、昱辉阳光的违规行为。其中,欧盟发现,阿特斯向多家客户输送特定的利益,但这些利益没有列在公司向欧委会呈送的季度报告上。
欧委会也提出,在MIP协议正式生效前后,阿特斯组件的销售与出口在同时进行,阿特斯的销售量已大幅超出MIP协议所授予销售总量的限制比例。另外,阿特斯通过从第三国的电池组件输送到欧洲,因此欧委会无法监管。
另外,欧委会认为中盛光电错在以“太阳能电站”的方式将光伏组件和服务打包在一起(卖给欧洲客户)。对于昱辉阳光,欧委会认为其特殊的经营模式—使用第三国加工(OEM)组件的方式向欧洲出口,不在欧盟的掌控中。同时,这家光伏企业的财报数据与实际销售、交易之间有矛盾之处。
据了解,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无论是技术还是质量均受到欧洲客户认可,欧洲不乏业内人士对欧盟对华“双反”调查的不满,认为这种所谓的“制裁”实际上对欧洲的太阳能工业领域以及光伏市场的发展是有害的。据悉,欧盟反倾销政策实行以后,欧洲市场的大型光伏电站几乎绝迹。航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丁文磊则表示,欧盟一再以中国太阳能业者不遵守承诺为由,多次对中国业者展开调查,最终的结局就是企业直接放弃欧盟市场。
重点布局新市场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报告预测,今年全球的光伏装机约在55.5GW-61.4G瓦,此装机量与中国市场装机指标的大幅上扬有关。日本市场将是中国之后的第二大全球光伏市场,约为10.2G瓦-12.7G瓦之间,自7月1日起日本电价会继续下调至27日元/千瓦时。与此同时,印度是继美国、英国之后的全球第五大市场,预计装机在2.5G瓦~3.1G瓦左右。据悉,该国今年一季度完成690兆瓦的装机量,根据印度政府的规划,未来的100G瓦光伏电站项目中,40G瓦会来自于分布式领域,60G瓦来自于光伏地面电站,总计投资约在900亿美元。
印度光伏市场吸引了国内许多光伏企业的目光,近日,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计划与印度阿达尼集团落实在印度蒙德拉经济特区内,建设多晶硅、长晶、切片、电池、组件等全产业链光伏制造工业园。天合光能和Welspun能源公司、晶澳太阳能与EsselSolar在不久前也分别签订了谅解备忘录,会在印度建电池、组件生产基地。阿特斯也与SunGroup达成初步共识,开发太阳能项目,并寻求在印度的设厂可能性。据海润光伏方面透露,除了在印度设立分、子公司之外,海润将会和印度当地合作伙伴开发相应的光伏项目。
此外,东南亚地区以及非洲等地也已经为我国光伏企业所看好。日前,晶科能源马来西亚槟城厂举行了奠基仪式,它是晶科能源在海外的第三座工厂。晶科能源CEO陈康平表示,晶科能源正在部署并实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部署,从全球销售到全球制造,最终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达到全球投资的目的。目前晶科能源已在南非及葡萄牙两地开建了电池组件工厂,雇用员工400余名;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约旦、泰国等地进行海外电站开发,这些清洁能源覆盖了中东、非洲、东南亚及欧洲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