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产品产量下滑。上半年全省建材工业重点调度的16种产品中,有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卫生陶瓷和玻璃纤维纱产量增幅均在10%以上,分别为21.07%和10.15%;传统建材产量增速放缓或回落,平板玻璃增长2.92%,陶瓷砖回落4.8%,水泥、熟料产量分别下降14.45%和23.21%。
投资引领作用显现。上半年山东建材工业投资完成额669亿元,同比增长25.07%;投资额占全国建材9.77%,居全国首位,投资增速领先全国建材14.56个百分点。其中,建筑用石加工投资额80亿元,增长10.6%;建筑陶瓷制品45亿元,增长67.91%;水泥制造37亿元,增长11.21%;玻璃纤维及制品30亿元,增长53.5%;平板玻璃16亿元,增长39.9%。主要建材行业投资快速增长,显示企业信心增强,经济复苏前景积极向好。
出口增速企稳回升。上半年全省建材工业完成出口12.9亿美元,同比增长5.35%,出口额居全国第三位,出口增速落后全国10.21个百分点。出口额最大的3个行业出口增幅均在15%以上,分别是:陶瓷砖出口额2亿美元,增长22.93%;花岗石制品出口额1.63亿美元,增长18.36%;平板玻璃出口额1.59亿美元,增长26.97%。
水泥行业为缓解过剩产能压力,山东水泥企业响应工信部错峰生产精神,主动实施两次错峰生产活动,控制产能释放。上半年全省水泥产量7055万吨,同比下降14.45%,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熟料3393万吨,下降23.21%,熟料产量居全国第六位。今年延续了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供大于求的状况,上半年山东PC32.5水泥出厂价约195元/吨,环比年初下降了15元/吨左右,为此上半年水泥行业利润减少10亿元左右。上半年全省水泥行业共完成销售收入376.6亿元,下降14.57%;利润19.9亿元,下降45.65%;利税合计36.7亿元,下降35.76%。但得益于企业主动控制产能,在市场明显恶化的情况下,水泥存货资产比例维持在13.87%,环比年初下降了1.08个百分点。
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以来,山东省内部分平板玻璃生产企业未能按期完成整改,有2条生产线被强制关停。主要生产企业运行平稳,加之去年产量基数较低,全省平板玻璃产量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上半年全省平板玻璃产量3850万重量箱,同比增长2.92%,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今年上半年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库存加大,价格维持低位,下游加工企业接单量明显减少,企业间竞争加剧,深加工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上半年全省建筑及工业用玻璃共完成销售收入231亿元,增长1.66%;利润8亿元,下降22.09%;利税合计16亿元,下降15.81%;亏损企业亏损额3.14亿元,增长102.5%。
目前全省建筑陶瓷行业处于结构调整转型期,扶持和发展高档陶瓷,逐步减少低档陶瓷,压缩陶瓷砖总产量。上半年全省陶瓷砖产量完成4.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4.8%。在控制产量同时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广泛应用喷墨打印等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了行业效益提高。建筑卫生陶瓷共完成销售收入356亿元,增长1.6%;利润30亿元,增长1.99%;利税合计44亿元,增长1.17%。
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复苏以及“汽车轻量化”的结构性需求等带动,山东玻璃纤维纱价格同比提高约60美元/吨,玻纤行业呈现整体回升。上半年全省玻璃纤维纱产量78万吨,同比增长10.15%,产量占全国比重28.86%,居首位。玻璃纤维及玻璃钢制品共完成销售收入424亿元,增长7.33%;利润31亿元,增长8.12%;利税合计48亿元,增长8.09%。
面对经济下行常态化、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等制约因素,今年4月10日山东省政府制定发布了《加快推进山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方案》,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产业位列其中。方案剖析了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标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分析了发展趋势,明确了目标任务,制定了实施路径,完善了保障措施,是指导山东“水玻陶”转型升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上半年全省产能过剩行业得到预期控制,新兴绿色建材快速发展。上半年轻质建材、墙体材料和玻璃纤维及制品等新兴绿色建材销售收入合计1039亿元,占全省建材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3.78%,超过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三个传统产业2.44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目前山东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99条,年产能约1.1亿吨(不含特种水泥),其中中联和山水两大集团熟料产能占全省水泥熟料总产能的一半以上。全省平板玻璃生产线24条,年产能约1亿重量箱,4家玻璃企业产能合计8780万重量箱,约占全省总产能的近九成左右。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目前全省主要水泥熟料生产线基本完成脱硝改造,平板玻璃生产线脱硝工作也已全面展开。上半年全省使用散装水泥折算节约标准煤98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5万吨,节能综合效益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