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从中国制造业现状深度剖析沙河玻璃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22 来源:沙河玻璃网 浏览次数:454
核心提示: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也是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保障。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也是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保障。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国际上,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各国纷纷出台了自己的工业国家战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时代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此,中国制造业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上,重塑竞争新优势,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华丽转身,做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上中高端水平。
  
  (一)中国制造业现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制造业的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国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1、发展优势
  
  一是经过多年发展积淀,作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制造业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能位居全球领先地位,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优势仍在继续强化。
  
  二是中国制造在坐拥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市场的同时,已经形成遍布全国的多层次的产业集群,工业配套体系在全球独一无二,完全有能力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上下游的产业链支持,帮助制造业企业便捷地获得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运输成本、营销成本等。
  
  三是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多层次交通系统,辅之电子商务巨头铺设的遍及各省市、各区县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大大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尽管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削弱明显,但依托国内巨大市场空间和成熟产业体系,中国制造仍然拥有其他国家并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2、发展劣势
  
  近年来,虽然我国制造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上还处于大而不强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产品成本上,随着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的提高,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连年上涨,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国外市场贸易壁垒日益严重,使我国制造业的成本急剧上升。
  
  在产业结构上,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产品收入弹性递减,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严重。
  
  在技术创新上,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自给率低,低端产品生产扩张过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工业产品进口依赖性强,自主产品无法摆脱模仿跟踪的局面。企业技术创新缺乏资金投入,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在产业组织上,制造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在世界范围内有足够影响力的制造业群体。
  
  在产业信息化上,与工业化融合不足。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形成规模,服务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对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整体性支撑不足,信息化综合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经济效益上,多年来我国制造业过度依赖于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发展方式粗放,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典型的高耗能、低附加值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中国制造业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持续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1、促进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
  
  一是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二是实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引发制造业资源配置新方式,驱动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三是在制造业领域广泛应用互联网,通过大规模协作生产,引发资源配置方式变化,释放企业内外大量资源的创新潜力,使“社会化生产”呈现爆发式发展。四是加快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把制造系统的各元素有效联结起来,形成信息物理系统。同时,以新一代IT技术为突破口,驱动大规模、活跃的市场创新、应用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五是我国制造业在维持“用机器生产产品”的世界地位的同时,更要抢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对“中国制造”进行全面升级,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中国制造”充分对接与深度融合。
  
  2、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举措,延伸产业链条,转过剩产能为优势产能
  
  大力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国内制造业企业培育良好的竞争环境,鼓励市场良性竞争,利用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压力迫使跨国公司引进新产品、新技术,进而推动国内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构建海外资本平台等方式“走出去”,实现延伸产业链条,降低发展成本,转过剩产能为优势产能。
  
  3、实施制造业供应链集成化、闭环式管理
  
  中国制造业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竞争优势,一方面必须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建立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加强优势产业的技术含量,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优势产业结构自身的升级。
  
  在“工业4.0时代”,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寻求智能化的制造模式,开发完全适应生产的产品,从接受订单、寻求生产合作、采购原材料、产品设计、制定生产计划以及到付诸生产,整个环节都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彼此相互沟通,形成集成化、闭环式的管理模式,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
  
  (三)沙河玻璃产业现状
  
  玻璃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主导产业,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回顾沙河玻璃近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2000年以前)。以“小平拉”工艺生产再生玻璃为主,到2000年底,“小平拉”生产线达到150余条,消耗全国一半以上的废旧玻璃,年产玻璃2000万重量箱。
  
  2、整顿改造阶段(“十五”期间)。我们开始全面淘汰小平拉玻璃,对整个玻璃产业进行整顿改造。经过五年努力,到2005年底,我市大部分玻璃生产线完成升级改造,基本实现了由“小平拉”向格法生产工艺转变,并涌现了“一窑两线”以上的大格法和浮法生产线。“十五”末,沙河玻璃年产量达到6000万重量箱。
  
  3、工艺提升阶段(“十一五”期间)。“十一五”以来,我市进一步调整玻璃产业发展思路,由被动接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控、被动应付市场变化形势向积极加快调整步伐、主动顺应市场需求变化转变。五年间,相继建成一批浮法玻璃生产线,形成了以浮法玻璃为主的产业格局。同时,积极引导和推动玻璃产业向高档次、多品种、深加工方向发展,产业规模、产业档次、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均实现了重大突破。
  
 
 4、转型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把玻璃业优化升级作为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在稳定浮法玻璃产能、提升质量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化、差异化、功能化、循环型”的发展模式,纵向完善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促进玻璃产业跨界发展,提高玻璃产业与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度。目标定位:实现“三个转变”,即全力推进玻璃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玻璃原片为主向深加工为主转变,由普通建筑玻璃向节能安全、工艺美术、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玻璃转变。打造“三个中心”,即努力把沙河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玻璃研发、文化、会展中心。
  
  “十二五”以来,沙河坚持超前谋划、主动求变,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强化工作举措,玻璃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大突破,先后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河北省确定为“十百千”十大工业基地之一。以此为契机,我们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新上一批优质项目,推动玻璃产业实现了持续上档升级。
  
  三、沙河玻璃产业规划思想
  
  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规划要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紧抓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机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跨界、跨境、数据流、资本流”的产业运营原则,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促进玻璃产业同互联网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沙河玻璃的转型跨越。为此,我们做好多方面工作:
  
  搭建平台:以共建、共享、共赢、开放、平等为原则构建玻璃产业平台生态系统,从三方面着手实施。一是找准价值点,实现立足。以行业营销为玻璃产业诸多价值链的共性一环,只做这一件事,做精、做细、做深。二是建立核心优势,扩展平台。以玻璃及玻璃制品的生产、研发、销售集散地为无形资产优势,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将平台迅速做大。三是衍生更多服务,构建生态圈。以行业营销为中心,衍生金融、保理、物流、税务、保险、仓储等诸多服务,增加企业依赖性,构建玻璃产业平台生态圈。
  
  整合物流:物流及衍生数据是互联网商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是整合玻璃产业及周边200公里范围的物流资源;二是创新物流行业商业模式,加快物流互联网化。三是以物流信息、数据资源交互作用与平台、异地仓、供应链金融等产业升级资源的建设。
  
  异地仓储:在全国及海外布局异地仓储是沙河玻璃产业“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同时也是玻璃产业O2O线下商业模式中重要一环。一是创新模式,发展国内异地仓。打造“供应链金融+互联网+玻璃异地仓”的融资与营销综合服务平台,采用“融货、融智、融钱"的办法,通过把贷款企业有价值的存货商品集中存放到沙河本地仓进行统一管理,并作为存货动态质押物,在全国各地布局20个沙河玻璃异地仓储式营销网点,通过现代网络营销技术与传统营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线上选购、在线订货、线下就近的异地仓提货O2P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拓展产品市场,一举两得,帮助企业解决企业营销与融资难题,同时也提高贷款企业的自偿能力。二是发展海外仓,助力跨境电商占领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是玻璃产业营销的另一重要手段,沙河市已启动海外仓储战略,目前,韩国、俄罗斯、非洲的玻璃海外仓正在建设,中东及东盟国家的海外仓正在调研阶段。实施海外仓战略有利于拓宽营销渠道,有利于产品创意研发。有利于境外资本的融合。
  
  供应链金融管理,实现产业资本化运营:沙河市玻璃产业具有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以玻璃生产企业为核心,上游原材料供应模式成熟,下游玻璃深加工关联度很高,实施“1+N”供应链金融模式渗透到整个产业,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从而激活行业资本运营。根据沙河市玻璃产业现状,结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及管理方面探索三方面工作:一是主张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在以产业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大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产业各个环节的优化提出了挑战,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从而打造产业链闭环新模式。二是做大型商贸交易园区或平台的供应链金融。依托中国玻璃交易平台、玻璃现货交易基地、仓储中心等大型商贸平台,以交易数据、物流数据作为基础数据,以各种信用为保障,开展存货质押金融、动产质押金融、仓单质押金融等金融活动。三是做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沙河市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玻璃交易平台、兆美玻璃商城、艺玻商城等一批基于B2B、B2C的电商平台相继突起,并积累了一定的垂直数据,以此为优势,探索基于电子商务的采购订单融资、入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委托贷款融资等模式,将为沙河市玻璃产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大数据中心,为产业提供战略“石油”:大数据是互联网工业时代的“石油”,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沙河市玻璃产业互联网化核心战略,是产业转型升级三驾马车的基础保障,它像能源、原材料一样,已成为产业提高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沙河经济开发区与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全面启动中国制造产业大数据中心及云计算基地项目建设,本项目将在沙河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国制造产业大数据平台、云计算基地。通过搭建产业相关应用系统及物流仓储的O2O系统,实现产业上下游业务协调、产业金融创新及园区智能化管理,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