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建材新兴产业和绿色建材发展明显不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07 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浏览次数:458
核心提示:在最近召开的建材行业国办[2016]34号文宣贯动员大会暨2016年形势分析会上,中国建材联合会新兴产业发展部主任刘建华发表了《目前建材新兴产业和绿色建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一文。
      在最近召开的建材行业国办[2016]34号文宣贯动员大会暨2016年形势分析会上,中国建材联合会新兴产业发展部主任刘建华发表了《目前建材新兴产业和绿色建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一文。
 
  刘建华主任指出,从目前行业发展现状看,建材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不足,系统性地推进绿色建材发展工作也才刚刚起步,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而能耗低、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适应绿色建筑和消费升级要求的建材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还很小,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对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也远远不够。主要问题有:
 
  1.有效支撑建材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体系还有待建立。推进建材新兴产业发展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需要巨大的科研投入,中期需要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后期需要应用领域的开拓。与传统建材发展的历程相比,目前建材新兴产业获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包括一些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电子基板玻璃、碳纤维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所需投资巨大,高达数亿甚至几十亿,若缺少国家扶持和有效的政策支撑,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投入难以取得快速的发展壮大。同时,一些科技创新成果由于缺乏进一步的投入与研发,难以实现产业化,企业化的科研院所开发的技术,更多地服务于自身现有产业的发展。在科技人才方面,由于建材新兴产业的企业大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员工收入待遇不高,难以引进高端人才,制约了建材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在新产品推广应用方面,由于长期以来行业分割,一些建材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应用推广存在脱节,一方面建材新技术的创新与建筑业等用户行业的新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另一方面由于建材新产品的应用设计主导权不在建材行业,出于对应用风险的顾虑,影响了建材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
 
  2.形成一定规模的建材新兴产业还很少。我国建材工业共有30个分行业,2000多个分类产品,各个分行业都程度不同地包含有一些新兴产业。建材新兴产业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或特点:一是技术在国际国内领先并已基本成熟,代表了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产品高端、质量优良、功能稳定,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市场前景;三是资源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低碳绿色并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能带动相关产业、相关领域的兴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产业。按照中国建材联合会制定的《中国建筑材料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纲要》,提出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兴产业、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非金属矿及制品业新兴产业、建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新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及与其配套的绿色装饰装修材料产业和传统建材提升功能延伸至其他领域的七大方面作为建材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和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些涉及了建材行业的方方面面。
 
  回顾近年来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只有风力发电叶片、电子基板玻璃等为数不多的几种产品,风力发电叶片也只形成了100多亿元的市场规模,还出现了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要使建材新兴产业尽快支撑起建材工业发展的半壁江山,必须从市场需要出发,结合装配式建筑、汽车轻量化、材料功能化等发展要求,以及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优先选择技术相对成熟、市场需求大的产品为重点,形成几个甚至几十个建材新兴产业的主导产品。
 
  3.绿色建材的评价标识和推广应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快推进。去年8月,工信部和住建部发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明确了推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的总体要求和行动目标。但截止目前,依据《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制定了评价技术导则的只有砌体材料、保温材料、预拌混凝土、建筑节能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和预拌砂浆等七种产品,而真正从全国层面组织开展试评价的产品也只有两三种。经各方努力,前几天刚刚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经过评价达标的38个混凝土搅拌站和7个预拌砂浆企业的绿色建材产品,用户还不能从市场上采购到其他获得绿色建材标识的绿色建材产品。这与我们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满足绿色建筑需求的任务,显得明显滞后,必须在确保有序推进、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绿色建材的评价标识和推广应用工作。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