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低端混战、高端失守”成了我国制造业领域大多企业所陷入的尴尬局面。“价格战”是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竞争手段,玻璃行业也并不鲜见。这种手段短期内或许可以带来一定利益,但从长远看,绝对是下下之策,然而许多企业双眼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长远的考虑,不但“自残”,还殃及同行。
一般情况下,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率先以价格抢占市场的往往都是那些产品质量较差、附加值低的小企业。价格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当两个品牌的产品差不多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价格低的那款,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品质之间细微的差距,也可能会造成使用过程中的效果差别巨大。
玻璃行业跟多数行业一样,产品的价格缺乏一个标准,没有规定达到哪些标准的产品就该定位在什么样的价格上,这就让劣质的产品标出了优质产品的价格,又让它们率先降价扰乱了优质产品的正常销售,最终苦的往往是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
消费者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相信“一分钱一分货”,但是面对优质产品时又总是希望“物美价廉”。正是因为消费者把产品和价格的匹配错了位,才给了“价格战”生存的空间,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件好产品的制作,从选材、生产、加工、到成品最终出来,原材料、人工、时间等各种成本叠加于一身,又怎么可能会便宜呢?再比如,为什么人们去奢侈品专卖店买东西的时候从来不会想着跟他们讨价还价?因为奢侈品有品牌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有质量作为核心,让人们信服这样的品质就该匹配这样的昂贵价格。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客户在购买产品时总认为还有议价的空间呢?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企业无论产品质量好坏,总把价格报得虚高,一旦行情不好就给自己降价促销的机会,这样就给消费者形成了产品价格可以降低的印象,这就是“价格战”可以成功的土壤。但是这样也有个弊端,就是有核心技术含量的产品的降价空间大,就算要玩价格战,也能轻松把质量差、附加值低的企业和产品从市场上挤掉。
当然,大企业、产品质量有优势的企业从来不轻易降价,往往也不屑于参与价格战。就像德国的产品就少有以价格取胜,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短期的高额利润,还有更长远的考虑,他们宁愿只要基本利润,让部分利润投入到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之中。他们不信奉所谓的“物美价廉”,他们自己也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但人们买东西的时候哪怕是贵也愿意买“德国制造”。
“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的核心技术,还有它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的产品一般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复制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大到挖掘机,小到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会让人觉得“贵有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