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共新建2条生产线,复产3条,冷修却有7条,产能净减少1130吨/天。截止到目前,国内平板玻璃总产能为12.82亿重量箱,在产产能只有9.13亿重量箱,产销率为71.2%。新建生产线中分别是湖北瀚煜700吨和沙河德金七线1000吨。虽然表面上看,产能利用率不高,但玻璃生产企业中存在不少僵尸企业。由于一般玻璃生产线的窑炉使用年限为5-8年,其中第2-4年属于黄金时期。超过窑龄年限的玻璃生产线基本上会随时有检修可能,而冷修时间也不等,最快要5-6个月,慢的话可能要一年甚至以上。就目前国内在产生产线来看,超过十年未检修的生产线有14条,后期存在检修需求。虽然玻璃原料成本下滑,不过人工、环保等费用的提升,玻璃市场处于微利状态,若非利润刺激,大规模的复产也难以出现,市场供给压力有限。
玻璃的生产刚性决定了其产品销售的季节性。一季度基本都是消化春节期间的库存,二季度蓄势待发,三季度迎来高峰。虽然影响市场的因素众多也极其复杂。不过库存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走势上来分析的话,两者的相关性也达到-0.75。
今年一季度亦是如此,南方市场的去库存状态良好,不过,对于沙河地区而言,去库存状态就显得及其波折了。先是3月上半月的两会期间,沙河加工企业被要求停产,需求受阻状态下,沙河市场只能扩大销售范围,部分甚至展开促销去库存,不断下游市场恢复后去库存果效明显。仅仅十来天,沙河库存就回落至春节库存高峰的三分之一。而4月初沙河市场再次展开一波小范围的环保监督,再次殃及加工市场。虽然市场范围不广,但沙河市场对国内玻璃期货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因当地深加工企业基本能消耗本厂家少则10%,多则50%以上产能,加工企业的限制无疑对刚性生产的玻璃厂家极为不利,也对期价形成一定的阻力。5月中旬北京召开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周边地区或严控环保措施,届时玻璃加工企业将再次面临停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