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日夜奔流,终抵挡不过时光的转轴。
“一切皆流”。当时间悄然而逝,留下来的不过是一些变迁的痕迹。这痕迹里镌刻着曾经的欢呼和兴奋,也隐藏着深深的落寞和叹息。时代的尘埃,终究是一座大山,落到不确定性的命运选择里,开启着重塑的力量。而我们身处其中,一代又一代。
2000-2010年,玻璃产业的集散地,全国玻璃看广东,广东玻璃看东莞。东莞的“世界工厂”地位无人撼动。全球的制造业之都,随着“腾龙换鸟”政策的出台,各行各业都完成了大洗牌,广东的玻璃产业变得愈加分散。
2010-2020年,苏州是华东地区浮法玻璃的产能大市,邢台则是北方地区浮法玻璃的产能大市。然而这十年里,2016年玻璃产能的巨头江苏华尔润轰然倒塌,热热闹闹之后又是一地鸡毛。苏州这座秀美的城市,已经无法容忍更多的高能耗玻璃企业在此继续扎根生存。而时间走到2020年,邢台地区的玻璃产能受政策影响,已然从最高峰时期的44条线变成了目前的21条在产生产线,产能下降了52.3%。而这,仍不是邢台玻璃产能缩减的终点。
当趋势来了,你挡都挡不住。
慢慢的,全国玻璃产能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格局重塑。湖北、广西、四川、辽宁、福建,产能日渐增多,慢慢赶超了广东、山东、江苏等玻璃产能的传统大省,所有人都在趋势的变迁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我去年文章中说过,在产能集中度低的玻璃行业,无序的产能扩张,这两年在南方地区显得尤为突出。未来玻璃产能过剩一定会出现在南方,而玻璃价格北方引领南方的格局也将会逐渐显现。
这已经不是一个上生产线就能挣钱的时代,未来几年玻璃行业仍将会在艰难中寻求平衡。资源整合和品质提升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而这需要我们从业者的自我约束、有所作为。
北方地区在产能减少和价格提升上做出了更多的贡献,确实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南方产能的持续增加,也有违“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精神。这不仅仅涉及到区域性玻璃产业整体健康发展的问题,而更深层次说,是政治站位问题。
未来的玻璃原片价格的洼地一定会出现在南方产能集中区,这在过去十年的沙河地区频繁验证、屡见不鲜。更主要的是,南方地区玻璃产能的持续扩张,会不会步邢台沙河玻璃产能强制退出的后尘?
去年我说过,“政策风险,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风险”。因为我们发展企业,首先要有产业发展的格局意识。
或许,只有时间的大河才能激起这些奔涌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