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主题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海林、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二级巡视员(副局级)舒朝晖、运行监测协调局二级巡视员孟燕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帮扶中小微企业、深化“放管服”改革、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程晓明主持。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 程晓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出席发布会的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先生、副局长王海林先生,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二级巡视员(副局级)舒朝晖先生,运行监测协调局二级巡视员孟燕女士,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帮扶中小微企业、深化“放管服”改革、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我是本场发布会的主持人,办公厅程晓明。
下面,首先请梁志峰局长作介绍。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 梁志峰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中小企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很高兴和我的同事一道与大家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交流。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提出要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求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国务院持续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力帮扶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十年来,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重要贡献。
从“快”字看,截至2021年末,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4800万户,比2012年末增长2.7倍;我国每千人企业数量为34.28户,是2012年末的3.4倍;2021年我国日均新设企业2.48万户,是2012年的3.6倍。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从“好”字看,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6.2%,比2012年末高0.9个百分点,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源自中小企业,2021年我国“四新经济”新设企业383.8万户,占新设企业总量的42.5%。同时,我们着力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户,一批中小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贡献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达79.4%,拥有资产占77.1%,营业收入占68.2%,应该说,中小企业既为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提供了大量物质产品和服务,又成为吸纳和调节就业的“蓄水池”,对我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作出突出贡献。国家统计局和我部研究显示,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呈高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超过0.8,中小企业发展活跃的地区恰恰是经济发达和择业热点地区。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充分证明,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区域经济才会强。
回望过去十年,我国中小企业经受住了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等种种困难和挑战,体现了极大的韧性和极强的活力。过去的一年,我们最大程度凝聚了共识、整合了资源、促进了协同、形成了合力,着力支持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展望未来,我国内需市场巨大,要素保障充足,产业配套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蕴藏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惠企政策体系,强化精准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很乐意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谢谢大家!
梁志峰:
谢谢您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工作,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顶层设计上,我国已经形成了“1+1+1+1+N”的法律政策体系。前四个一分别是指:“一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也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根本法律依据和指引。“一条例”,即《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这是依法预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的重要制度保证,是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抓手。“一标准”,即《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这是研究和实施中小企业政策的基础,有利于中小企业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分类管理和科学决策。“一规划”,即《“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这是促进“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指南。最后一个N是指近年来出台的各项综合性政策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七部门《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的通知》等,围绕落实以上“1+1+1+1+N”的顶层制度体系,各部门各地区出台了许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2020年以来,为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多项助企纾困政策。在综合性纾困方面,包括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以及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密集出台。在具体政策举措方面,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减免、房屋租金减免、延期还本付息、社保费公积金缓缴、水电气费缓缴、上网和宽带费用降低、稳岗返还和留工补助、稳投资促消费等政策力度空前。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各类政策措施33项,各省区市出台配套政策文件120余个。这些政策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减税降费为例,今年上半年,中小微企业享受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近1.8万亿元。
总的来看,在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和各类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经受住复杂严峻形势考验,今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8.1%和1.6%,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呈企稳向好态势,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 王海林
答:谢谢您的提问。我部一直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十年来,通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培育,集聚各类优质服务资源,不断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目前,已培育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703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92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示范平台3800多家、示范基地2500多家,为中小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专业服务。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为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和创新赋能,我部组织开展了“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围绕“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纾解难题、促进发展”主题,组织服务进企业、进园区、进集群,为中小企业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5月份,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2022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通过部门横向协同、部省纵向联动、示范引领带动,帮助中小企业应对新一轮疫情冲击,抓紧复工复产。据不完全统计,1—7月,全国各类服务机构开展政策宣贯活动服务企业2490万家(次),专业服务企业670万家(次),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帮扶中小企业的良好氛围,受到中小企业普遍欢迎。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长远,结合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坚持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小微企业、欠发达地区企业为重点,以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服务标准化、精准化、特色化、便捷化,提升中小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二级巡视员(副局级) 舒朝晖
谢谢您的提问。我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降低中小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我部推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4项,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现有的36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面实行了“证照分离”改革,其中,14项优化审批服务,4项直接取消审批。
二、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制定了我部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落实方案,对取消事前审批的事项,制定了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制定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办法,明确职责分工、抽查事项清单、抽查方式、结果公开等关键制度,法定检查事项随机抽查全覆盖。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信息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要求。在电信业务等与中小企业生产相关的领域,推行信用监管,以管促放。
三、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切实提升中小企业办事便利度、获得感。对政务服务流程进行再造,建立事前会商、事中联动、事后跟踪的协同机制。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高频行政许可事项实现100%全程网办,大幅压减审批时长。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创新“延时”“预约”等特色服务。
下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调查研究,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同时,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推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梁志峰: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非常踊跃,一共有1.3万家企业申报,经省(市、区)初审和我部审核,目前已完成公示,后续还有一些程序。公示的4300多家企业,从规模看,中型企业占比44%,小微型企业占比56%。从类型看,民营企业占比84%,国有企业占比9%,合资和外资企业7%。根据初步分析,这些企业有以下3个特点:
一是创新性强,研发投入高。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10.4%,平均拥有I类知识产权16项、发明专利14项。
二是专业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强。企业从事细分领域时间均为3年以上,其中10年以上的3000余家,是强链补链固链的生力军。
三是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近两年,企业户均年平均营业收入增长都在20%以上,增长态势明显。这是在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
第二个问题:我部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汇聚各部门合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一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我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涵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专精特新企业的评定,首次有了全国统一标准。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精准有效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资金支持力度。我部和财政部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了部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已累计安排财政资金40多亿元。联合人民银行设立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工具,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6家。
三是不断创新培育举措。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中小企业服务月”“一起益企”等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不断创新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赋能。
四是逐步优化培育环境。我部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纳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地方从重视企业规模转向重视创新,36个省区市(含计划单列市)累计安排超40亿元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落实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造更好更优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在资金、人才、技术、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不断完善培育服务举措,坚定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二级巡视员 孟燕
谢谢您的提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牵头作用,把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落实国家各项惠企减负政策,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渡难关、复元气、促发展,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为优化营商环境、稳定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聚焦减轻企业税负,持续推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指导各地完善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机制,会同成员单位认真落实落细相关惠企政策,每年推动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今年以来,国家实施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政策支持,上半年全国中小微企业享受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近1.8万亿元。
二是聚焦企业反映突出问题,加强清理整治。近年来针对涉企乱收费和拖欠账款等问题组织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截至2021年底已推动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超过8800亿元。一方面,今年以来,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集中化解存量拖欠,严防新增拖欠,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国务院大督查将化解拖欠情况作为重点督查事项,各有关部门也通过专题调研,推动有关工作落细落实。另一方面,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工作。去年以来治理涉企收费专项行动共检查全国收费单位9.89万家,清退违规收费超过60亿元,有效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今年以来督促各地区和各部门公布涉企收费清单并接受社会监督,为减轻企业负担提供制度支撑。
三是聚焦重点要素领域,推动企业成本降低。推动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以及用电用网成本。2021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今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达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2021年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同比分别下降33.4%和14.8%,今年相关资费进一步降低。
四是聚焦惠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连续十年举办全国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宣传周活动,通过现场咨询、宣讲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应知尽知、能享会办。跟踪分析减轻企业负担政策落实情况、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整治和营商环境等堵点痛点问题,了解企业面临的负担问题和政策诉求,近两年,我们每年组织全国6000多家企业参与开展企业负担调查,七成以上的企业认为减负政策获得感明显,普遍对我国营商环境改善给予了积极评价。
下一步,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整治涉企乱收费、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以更大力度推动落地见效,为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积极作用。
王海林: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部积极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推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是强化政策协同,协调推出更多聚焦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支持政策。联合多部门提出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相关举措,打好政策支持“组合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更加主动作为,陆续推动设立1.5万亿元支小支农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推动出台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推动2022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等。
二是推动服务创新,加强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联动。进一步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鼓励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打造专属信贷产品。
三是加强财政资金保障,与财政部联合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自2018年起,已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50亿元,引导各地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融资担保成本,形成“面扩、量增、费降”效果。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优质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更加便捷。加强与证监会对接合作,推动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计有38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A股上市。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致力投早投小投创新,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计投资金额近300亿元。
下一步,我部将更大力度推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是推进产融更加精准对接,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三是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
梁志峰:
谢谢您的提问!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有效渠道,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决策部署,于2018年会同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深化融通发展理念,培育了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初步形成融通发展微生态体系。今年以来,我部重点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一是建体系。融通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关系到大中小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相关中介和服务组织等多方主体,需要形成工作体系、加强协同配合。今年5月我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通过部门联动、上下推动、市场带动,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七链”全面融通。
二是促对接。融通创新的难点在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能否接得上、接得准、接得紧。为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对接,我部联合国资委、工商联在全国推动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已征集110余家大企业和12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2000多项对接需求。在青岛启动首场对接活动,14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围绕海尔集团的需求进行对接洽谈,达成合作事项86项,约80%的事项为初次接触并达成合作。我们已安排第一阶段15场对接活动,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三是树标杆。融通创新是一项新课题,有的企业和地方还处在探索和观望阶段。为推动更多大中小企业通过融通合作实现创新升级,我们总结提炼了9类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典型模式,如大企业建立开放式赋能平台,共享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打破供需壁垒为特征的“平台赋能融通模式”;以大企业建设孵化基地,依托基地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为特征的“基地孵化融通模式”等,编发了案例集,供地方政府部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参考借鉴,推进融通创新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拓展。
王海林:
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外交大局,积极探索新举措,努力开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新局面。
一是政府间国际合作机制取得新进展。务实推进双多边中小企业合作机制,建立东盟与中日韩(10+3)、中东欧、金砖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埃塞等中小企业领域双多边合作机制,对接国家约50个,覆盖亚欧美非等大洲,为推进中小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奠定良好基础。持续扩大合作领域,积极参与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和中小企业工作组会,连续主办多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和中小企业工商论坛,不断深化区域中小企业国际合作。
二是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取得新成效。累计举办十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外参展企业21603家,合同意向总金额2826.52亿元。2012年以来,在全国设立14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集聚全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资源,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是国际合作服务广度得到新拓展。我部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截至2022年上半年,一共在全球举办354场跨境撮合活动,吸引6万多家中外中小企业参加。此外,还在德国设立首个中国中小企业中心、举办中国-中东欧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和“创客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建立APEC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会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等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利用全球要素融入国际市场。
下一步,我部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聚焦国际市场开拓和技术合作,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是继续发挥中小企业领域双多边合作机制的引领作用。加强政策研究和形势研判,推动中小企业对外双多边合作机制焕新走实。
二是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对外交流平台。创新办展办会模式,办好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创客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中东欧中小企业合作论坛、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载体作用,促进更多优质资源向中小企业集聚。
三是稳步推进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更具实效的中小企业海外中心建设模式,扩大辐射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打造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海外桥头堡。
梁志峰:
谢谢您的提问!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是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之举,也是中小企业发展难点、热点所在,我们在2020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共性问题。
为此,我部着力从供给和应用双向发力,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扩面、提质、增效。
一是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在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的基础上,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也就是两部门前段时间发布的《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计划通过支持细分行业的数字化服务商,探索形成一批适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小型化、轻量化、快部署,又精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培育4000-6000家数字化转型的样板企业。
二是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支持体系。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工具支撑,编制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等级评测指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指数,概括说,就是指标、指南和指数,为中小企业评估数字化水平、开展自我诊断、找准问题不足、明确转型路径提供依据和指导。今年还将举办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为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交流合作的平台。此外,我们还梳理推广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引领广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三是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体系。围绕中小企业全方位需求,遴选和推广一批“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能用出效益”的优质数字化服务产品。8月28日,我们启动了“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节”活动,为期一个月,着力发挥市场化服务机构作用,集中推出一批优质低价的数字化服务和产品,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在这里,我也号召广大数字化服务机构能够积极参与,共同打造一个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的专属节日。
程晓明: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