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2023,中国经济的三“重”展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2-26 来源:第一财经 浏览次数:28

        一是重估,我们要尽快重新评估我们的经济大环境、资产价格和产业趋势。二十大结束之后,一财编辑部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重估”的判断,特别是第一财经日报在10月24日发表的那篇引起广泛关注的社论《积极做好风险资产价值重估的准备》,提示大家在未来的投资、产业政策等领域都要做好预先重估的准备。

今年有两条政策主线,一是疫情防控,二是经济增长。从目前来看,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必要性要更大于疫情防控,政策重点已经明显向保持经济增长的角度倾斜。

       从近期密集发布的政策来看,变化非常迅猛。最引人关注的当然是疫情防控政策的迅速优化,相关措施对于经济民生的影响需要尽快重估。而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定调了明年经济政策,一系列全新的提法需要做全面和深入的研判。

       还有更长期的重估,就是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哪些产业的前景和价值会发生重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只是因为政策的变化就会发生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道理不管是在疫情防控还是经济增长上都是相通的。我们必须对于经济发展的各种决定性要素和前提条件,做好前瞻性的预判,整体性的预判,尤其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二是重构,就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环境的变化。在重估的基础上,找准定位,从政府的经济部门到企业,再到投资机构,重新构建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当下,全球经济正面临疫情、通胀、战争、能源危机等诸多挑战,中国经济在应对这重重挑战之余,还面临着科技脱钩、全球产业链区域化、民营经济信心不足、民间消费不振等等诸多不利因素。同时还要看到,树立整体安全观,发展高端制造业,重点关键产业链自主可控,金融全面脱虚向实等国家政策导向非常清晰。

       基于上述背景和条件,在经济下行期间,在存量市场博弈下,在走出疫情的预期下,我们如何在长期战略上保持定力,同时又按照市场的基本规律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再去重构以发展质量为首要标准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必由之路。当然,政策的改善和优化也是重构中不可或缺的指向,前些年的政策合成谬误,以及近两年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摆动和震荡,都提醒我们在决策和政策研判时更需要系统思维和长期眼光。

       当然,说到重构,还有大家最为关注的疫情防控政策,我们也建议有关部门在优化防控措施的同时,重构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从医疗到医药,从预防到治疗,从基建到人才。

重构也包括在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我们的经济政策要重构发展重心,更多地重视需求侧改革,抓住提振信心,扩大内需这个牛鼻子。

       最后一个“重”是重启,中国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各类大小经济周期,但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在于我们巨大的人口基数及消费潜力、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以及保持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政策定力,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再加上近期一揽子经济托底政策的护航,我们还是要有不断重新启航的信心与姿态。

       民生是国家的根本,市场是发展的依托。正如第一财经日报12月7日的社论《挺起复苏的脊梁》所说,“市场信心的边际改善取决于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当下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转弱,疫情只是一种加速因子,本质上缘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突出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提升市场信心的重要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注入动力和能量,将市场主体从流动性陷阱中拉出来,是当务之急。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个生态系统,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引导也必须认清市场规律。

       我们呼吁,我们也相信,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场景,根本上是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如果方向正确,遵循规律,相信市场化的力量和人民的智慧,以中国的效率、巨大市场、民间创新动力、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还有一定冗余度的政策空间,从感知,到知止,再到行远,中国经济的重启并不遥远!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冬日雪晴的意境背后,有一种清新的生机。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