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房地产行业:如何做好“绿色建筑”必答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1-12 来源:绿建之窗 浏览次数:1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议题愈发成为国际关注焦点。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建筑(5.490-0.03-0.54%)领域在推动本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并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能源资源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碳中和主管合伙人朱亚明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建筑业低碳发展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在国家“双碳”目标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全球化视野和时代趋势出发,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企业的长期战略。房地产企业作为建筑行业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对建筑的节能环保起着关键作用。响应“双碳”目标,造出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健康建筑,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已经从选择题变成了必答题。

     节能可以产生很多好处,“当前,通过建筑节能等方式提高能源生产率,能够有效优化国家的能源使用结构。根据国外的经验,在节能领域每投入1美元,平均可以节省2美元的能源供应投资。建筑节能可释放资金用于其他战略投资,帮助政府应对多重竞争需求。”朱亚明表示。

智能科技助力减碳
     近日,住建部发文决定征集遴选部分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推动建筑业向数字设计、智能施工、建筑机器人(9.200-0.01-0.11%)等方面转型。科技,正在成为房地产企业减碳的重要手段。

     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桂园”)方面向记者表示,碧桂园旗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将自主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大规模、系统性地应用于建筑施工大部分环节,通过“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造”模式高质量稳定施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地管理提高了作业效率,大幅度减少了施工的返工率,通过科学的材料算量系统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

     在减碳行动上,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金茂”)的做法是,从北京广渠金茂府开始,中国金茂从“空气、温度、湿度、阳光、水、声音”六大要素出发,打造12大科技系统,目的是构筑“会呼吸的房子”,提供科技健康的居住体验。

     譬如金茂府使用循环地源热泵系统,通过百米的U形管网系统与地下土壤连接,从土壤深处提取零排放高效能资源精华,比普通空调节能30%~40%左右,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在融信集团方面看来,绿色建筑只有依靠科技的力量才能实现。融信集团表示,以融信旭辉世纪古美项目为例,为兼顾超低能耗与舒适度,项目依据上海的日照环境,规划了楼栋布局和建筑朝向,规范建筑体形,为实现良好的建筑气密性,对外窗安装节点进行了多次的推敲试验和精细处理。

运营环节的减碳实践
     据202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建筑建造业现状报告》统计,2019年全球建筑业最终能源消耗总量约100亿吨,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8%。朱亚明认为,导致建筑能源排放量较大的最重要原因是营建和运营过程中对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据统计,建筑运营的耗电量占全球耗电量的55%。

     节能,是实现减碳的有效路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向记者表示,公司在推动绿色建造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实践贯穿在材料采购、设计、施工等全过程中。以施工环节的污染控制为例,万科要求工地上的废弃物体按有害、无害、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收集,建筑垃圾应集中收集、堆放,及时清运,现场设置专用废弃物仓库对细颗粒建筑材料封闭存放,高空垃圾采用垂直运输。督促施工单位在约定时间内拆除施工围挡和其它临时设施,对四周环境进行全面清理,做到工完场清。

     龙光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龙光”)向记者表示,在绿色社区的建造和运营中,龙光将“海绵城市”的建造理念融入其间,利用景观铺装、植被蓄水等措施,真正做到了节水减排。让建筑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在“海绵城市”落地过程中,龙光对建筑材料的选用也颇有讲究。路面使用硅砂透水砖、陶瓷透水砖等环保材料,兼具吸水、抗压、耐磨、环保、易维护和吸音降噪等特点,成为了“会呼吸”的景观路面,不仅可以控制水分蒸发,实现保温保湿,更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碧桂园向记者表示,碧桂园选择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推进多种绿色环保技术手段,从节约能源、水资源管理、废弃物处置、扬尘控制、节约材料及环保物料使用等方面推出举措。碧桂园项目的建筑在设计选材时选择钢筋、铜材等可再循环材料,施工过程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减少现场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及材料浪费。

     与此同时,碧桂园推行装配式建筑与标准化施工应用,建立高度标准化的部品部件库、户型库、楼型库,借助BIM技术打通研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全产业链的数据流,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实现PC构件大批量定制生产,减少建筑物料浪费,提升建筑质量,实现建造全过程绿色降耗。

     中国建筑领域在向“双碳”目标行进时也存在挑战。朱亚明认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领域发展始终伴随着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粗放式建设等问题。中国具有区域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格局差异较大,能源自给率和产业升级存在“卡脖子”现象,一系列客观原因决定了在减碳的同时,也要兼顾领域特殊“转型期”的特点,在综合评估科学可行的前提下,精准落实相关机制和配套措施。

     朱亚明提出,中国在建筑节能上存在一些障碍。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经常遇到“节能差距”的问题,即技术上可实现的理论节能潜力与实际节能量之间的差距。由于市场主体的节能意识不足、节能技术发展不成熟、节能相关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叠加,导致节能投资的意愿不强,效益不高。

建筑领域的减碳思路
     “目前,中国建筑领域的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日益重要的问题,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迫在眉睫。实现建筑运营绿色化,提升建筑节能水平、提高能效已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朱亚明认为。

     朱亚明建议,为实现建筑领域的“双碳”目标,应完善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考虑顶层设计,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投融资体系和技术创新层面的水平,积极推进国际间“双碳”话语权的交流和合作,促使建筑节能成为必要选择。

     在建设前期,建立“双碳”目标咨询项目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支撑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引入“双碳物有所值”定性、定量评价体系,衡量绿色建筑方案比选。在生产运输环节,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及认证标识的建材产品,提高耐久性混凝土、耐候耐火结构钢、高性能材料的使用范围。推进钢结构模块化集成组合建筑技术的加工安装。积极探索和推广电动重卡和氢能重卡的应用并全面推广绿色供应链。

     施工建设方面,积极采用智能化建造方式,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检测用能设备能量平衡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组织施工,提升施工精细化水平,通过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循环利用的方式,加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的配套建设。

     运营改造方面,完善能源审计技术应用,构建能耗审计、设备利用效率审计、能源成本审计、用电审计、用油审计等能源管理手段,并形成结果运用机制。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依托物联网数据控制,实现暖通空调、生活热水、照明电梯等节能有效管理。改造建设绿色生态体系,完善城市生物多样性发展,提升“城市绿肺”的空间布局,以及完善建筑物内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收集能力。

     在拆除处置环节,提高建筑拆卸垃圾再利用水平,实现废钢、废铁、废塑料、废玻璃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固废拆除处置操作工作。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