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经济日报:为中小微企业恢复增长再加把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0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浏览次数:11

       近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下称“《措施》”),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着力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整体而言,《措施》将此前系列分散的稳增长、调结构政策合并,更具系统性。同时,更加注重综合施策、协同联动。每项政策都明确了部门主体,强调多部门联合发挥效用,有利于形成长效协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说。

       切实解决生产经营困难

  去年以来,受益于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的落地见效,中小微企业经济运行保持回稳态势。但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中小微企业面临订单缺、成本高、回款慢、融资贵等问题,影响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稳增长面临较大挑战。

       “由于疫情长期冲击,内外需求不振,大众消费意愿不足。且受地缘政治影响,国际市场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仍居高位,中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成本压力较大。”孙文凯认为,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盈利能力减弱带来的资金压力,回款周期变长、还本付息压力大让企业现金流愈发紧张。

       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朱玉看来,《措施》针对中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生产经营困难,从融资促进、扩大需求、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等方面,通过延政策、增信贷、降成本等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信心。其中,明确提出结合实际优化调整2022年底到期的阶段性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对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税费减免政策,包括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中小微企业新购设备器具抵免所得税、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减免,以及对特定行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包括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加计抵减、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免征增值税、研发费用扣除。”孙文凯表示,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和困难行业仍是下一步到期税费支持政策延续的重点对象。虽然我国实施多年的减税降费改革,税负水平已低于国际水平,继续进行大规模持续性减税降费的空间不大。但考虑到2023年是疫情之后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一年,作为跨周期调节的一些税费支持政策,应该考虑适度延续。

       此外,留抵退税政策是增值税政策的组成部分,通过增值税立法落实税收法定之后,可以使该项制度的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市场预期也更为清晰。在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将留抵退税政策逐步扩大到所有行业、企业,并建立较为简洁和规范的留抵退税操作程序,让纳税人可以更加简便、准确地每月计算确认留抵退税额。

       为企服务要主动靠前

       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已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组合拳帮扶政策。“调研中发现,企业普遍反映,针对小微企业财税政策落地效果较好。但一些政策落地,如稳岗就业、金融机构延期还款等获得感不强。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自身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朱玉认为,对政府部门而言,应当主动靠前服务,扎实推进政策落地。

       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涉及行业庞杂、经营地点分散,这给政策落实提出了更高要求。朱玉建议,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强化政策宣传辅导,积极摸排企业最真实、最直接、最迫切的诉求,才能提供精准化服务。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迅速响应企业需求,确保政策实效性。

       解决企业订单少、需求不足的困境是政府发挥“有形的手”作用的关键举措。《措施》以支持技术改造,加大政府采购,扩大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等为发力点,为中小企业发展开辟更广阔市场。政策要以长期增长为目标、以法治护航、以服务企业和人民为中心,让居民放心消费、企业放心投资,加快经济正向循环。落实过程中,应简化中小企业参与壁垒,比如政府采购应该尽量简化和明确,以避免中小企业因未知和手续繁杂而不参与。

       具体而言,应制定更加优化和有效的刺激消费政策方案及配套措施,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同时促进供给侧升级,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积极创新完成消费潜力转化。

“我国的投资需求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可以尝试从投资需求入手来扩张总需求,从而产生经济的联动效应。加大政策采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力度,同时要关注地方债务问题和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孙文凯说。

       以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

  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既要做好帮扶、也要抓好发展。通过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措施》从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数字化赋能转型、加大人才兴企支持力度等,促进中小企业调结构、强能力。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5.5万家,较上年增加5.7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32.4万件,同比增长21.8%。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1.2万件,占国内企业拥有总量的65.1%。与此同时,我国“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至2022年,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浪潮中,中小微企业不进则退,必须积极转型升级寻求突破,才能谋求更好发展。”朱玉表示,要主动学习研究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经验,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融通发展道路。中小微企业应和大型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等方面实现更高效、更便利的对接,获得龙头企业的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等创新资源,成为产业链供应链上稳定一环。同时,要按照工信部推出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指南,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踏入数字经济“快车道”。

       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企业难以理解和把握业务流程中需要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场景,导致数字化转型与实际业务脱节,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效益提升作用不能充分释放,进一步减弱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

       此外,我国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处于初级阶段,整体经验不足,缺乏先进经验和适用方案,数字化专业人才匮乏,数据资产积累薄弱、数据采集率低,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较高,不仅技术挑战强、资金投入量大、转换成本高,还要面临短期收益低、业务再造难、短期效益不明显等风险。

       孙文凯建议,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定向开放面向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服务产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加强资金扶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数字化评价标准和监管体系,研究出台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性文件。

       “要完善中小微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制度,支持其大力引进高层次数字人才。鼓励更多专业化服务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设计数字化转型助手工具,以及为相关员工进行培训等,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孙文凯说。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