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个省、市(地区)相继出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绿建行业,各地都明确了哪些新目标?
黑龙江省: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绿色振兴发展之路。
推动消费恢复扩容提质升级。办好汽车、家居等系列主题促销活动,力争全年全省发放消费券6亿元。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0万户。因城施策,落实新市民、二孩三孩家庭和人才购房优惠政策,加大住房商业贷款、公积金贷款、购房消费券等支持力度,促进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发展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深入推进“银税互动”,精准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武汉市:精心描绘城市“颜值”,精细刻画城市“气质”,让绿色成为最持久竞争力,让生活更美好!
加大消费端政策支持力度。组织系列主题消费活动,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升级。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8万套,筹集市场化租赁住房5万套,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2.55万套,着力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
开展“城市更新年”行动。制定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方案,推进26个重点单元优化升级,打造5个老旧小区成片改造示范点,完成260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2000户以上。
增强数字经济驱动力。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推进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建设。
增强新兴产业牵引力。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类脑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增长点,构建特色新兴产业生态圈。
国资委明确中央企业2023年投资工作重点,要突出扩大有效投资,并优化投资布局方向,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等重点领域。
全国人大财经委建议加快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法进程。住建部提出,该部分已形成修订草案初稿,将认真研究吸收议案所提建议,配合有关部门完善房地产用地、财税、金融政策等相关条例。
辽宁确定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等七方面工作重点,提出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要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
河南省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展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行动,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推行建筑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绿色维护、绿色拆除全过程管理制度。
第20届丝路(西安)绿色建筑产业博览会定于5月26日-28日召开,将设置新型建筑及保温材料、新能源节能技术、数字建筑智能建造以及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等9大版块。
近日,有两个事件值得绿建行业关注。
2月9日,标普将龙湖的评级展望由负面调整至稳定,并确认其高级无抵押票据的发行评级为“BB+”。龙湖的融资渠道特别是银行融资已得到加强,将在未来12-24个月内改善流动性和资本结构。这是自去年以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首次上调中资房企的评级展望,对我国房企的信用回升释放了积极信号。因为对房企融资来讲,特别是境外债的发行,评级越高意味着信用的背书越强,在境外发行的债券将带来更低的融资成本和更为充足的认购。
这两年,我国多家房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危机。因为中国房地产的市场销售和融资环境不被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看好,中资房企评级曾被无差别的下调,其中,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超过250次,70多家房企不得不主动撤销评级。这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去年100家典型房企全年新增融资总额同比减少38%,境外债权融资同比大幅下降69%,仅万科、中海、华润、保利、金茂6家房企还保持“投资级别”评级。
2023年,“拼经济”成为共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成为各地的重要抓手。自去年11月开始,“金融16条”对政策进行了纠偏,支持房企信贷、债券、股权融资的“三支箭”和“内保外贷”相继落地。以龙湖为例,近期不仅获得了首笔200亿元中债增信债券额度,还与六大国有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协议,并拿下“内保外贷”首单,与中国银行达成一笔7亿规模贷款合作。这释放的信号是,房企不仅修复了境外信用,还获得了监管层的重视。而龙湖只是一个缩影,在经历行业巨大调整仍能屹立不倒的优质房企,将会迎来新的曙光,尤其在住建部提出的“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目标下重拾信心,转换到绿色建造新赛道中。
另一个事件是,传统建筑的建造模式已面临坍塌局面。随着建筑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建筑市场用工成本已逼近发达国家水平,部分企业用工费用已接近极限。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建筑施工人员老化也在加重,工作效率下降,安全事故隐患上升,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加上青壮年从事工地打工意愿很少,导致传统建筑业步入恶性循环的轨迹,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我国人口自去年开始已出现负增长,建筑发展再靠劳动密集型来支撑已经不现实,工厂化、绿色智能建造已是大势所趋。随着《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建筑节能通用规范》的强制推广,以智能建造为主体的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成品预制,轻型钢构等建筑构件,将实现专业化工厂生产、现场组装。这既改变了传统的用工机制,也将淘汰一大批没有技术支撑的建筑企业。在建筑标准的强制规范要求下,产能将集中于具备创新研发能力、智能建造全产业链完备的大型企业之中,基本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建筑业大洗牌已悄然开始,从业者认清形势、尽早规划、另谋生路是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