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全省行政村总数由2003年的近4万个缩减到2022年的1.97万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达90%以上,“千万工程”荣获2018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2022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54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5%以上。
一、坚持组织化,农村班子越来越坚强
以组织领导为根本保障,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打造坚强有力的一线工作队伍,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千万工程”的坚强战斗堡垒。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围绕省委省政府每五年出台一次的深化“千万工程”建设行动计划,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10多个部门组成协调小组,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抓共管。实施新时代领雁工程,选优配强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驻村工作组,结合“两进两回”行动,引导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班子结构功能整体优化,致富带头人进村班子9.85万名、占成员数77%,当选书记1.5万名、占书记数76.1%,一批政治强、能带富、善治理的村班子带头人成为推进“千万工程”的领头雁。
二、坚持生态化,乡村环境越来越宜居
以生态建设为核心抓手,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实践,不断迭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美丽宜居的质变。第一阶段以“三大革命”为突破口,面对当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村居环境,大力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实现“垃圾扔进桶”、污水“变为宝”、农村公厕“有水有纸有人管”。第二阶段以“三大行动”为着力点,抓好村庄洁化行动、绿化行动、美化行动,实施庭院美化、杆线序化和标识配套等工作,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第三阶段以“万村景区化”为主工程,聚焦全域大美,打造“诗画浙江”,推动村庄景区化、品牌化,建成A级景区村庄10083个,景区村覆盖率达57%,奉化滕头村、东阳花园村、安吉余村等被评为5A级景区,实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
三、坚持产业化,农民群众越来越富裕
以产业兴旺夯实物质基础,三次产业齐头并进,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提升至2022年的37565元,增长5.9倍,实现了从小康到富裕的跨越。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推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引擎赋能,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二是大力发扬“四千精神”和首创精神,“开放活市”激发千万农民创造潜能,基层自发驱动形成中国首个农民城龙港镇、“世界超市”义乌小商品城等精彩样本,民营经济发展带动万千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又进城。三是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不断融合,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截至目前,网络零售额超千万元的电子商务专业村2600多个,乡村网络零售额占网络零售规模比重居全国首位。二十年产业化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千年古训。
四、坚持人文化,农民精神越来越富有
广大农民群众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中,以实际行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浙江人精神富有的不竭源泉。浙江人民在奋发向前、敢闯敢拼中积淀了“四千”精神,在从无到有、敢为人先中孕育了首创精神,在守好“红色根脉”、扛起使命担当中弘扬“红船精神”,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中发扬勤俭节约精神。浙江创新打造农村精神生活高地,建成近2万个文化礼堂筑牢乡村文化阵地,推进2000多个村落生态和文化修复,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实现了从单调到富有的演变。
五、坚持数字化,农村生活越来越美好
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谋划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农民生活智慧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现代生活的新蝶变。推动未来乡村建设,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先后建成275个未来乡村,建成“一老一小”服务场景1058个。全力打造乡村数智生活场景,推进重大民生数字化应用在乡村落地贯通,上线“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医疗、文化、教育、救助等服务一屏尽享、一键智达,共享无人医药柜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便利村民生活,组团式、片区化未来乡村成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