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低能耗建筑”?
超低能耗建筑,是指适应气候特点、自然条件及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同时采用高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围护结构,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且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参数、能效指标和设计能耗指标均符合相应标准的建筑。
立法背景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明确:积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新建政府投资的办公建筑,新建公办养老建筑、幼儿园及大中小学校教学、办公、宿舍楼按照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在商品住宅建设中鼓励实施超低能耗建筑。
《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暨“十四五”时期民用建筑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建立健全本市超低能耗建筑政策标准体系,加快推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在城市副中心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到2025年新增100万平方米。
探索通过贴息等方式鼓励其他区支持社会投资建设超低能耗建筑,在商品住宅建设中鼓励实施超低能耗建筑,在“三城一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地区和功能园区推动实施超低能耗建筑,到2025年,全市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力争达到500万平方米。
目前我市居住建筑执行北京市《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公共建筑执行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技术要点,《北京市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正在制定中。
超低能耗建筑的实施途径
超低能耗建筑的实施主要通过3个途径:
政府垂范,在财政性资金参与投资的工程中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土地竞拍,将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土地出让条件,由土地获得者承诺实施超低能耗建筑;
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自愿实施超低能耗建筑的,财政资金可给予专项补贴奖励。
北京做法
为实现我市碳中和愿景目标,现强制执行的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接近国家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指标,北京市《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接近国家近零能耗居住建筑技术指标,我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与节能建筑相比,超低能耗建筑采用更高效、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材料、设备,更强化建筑气密性能,更深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式,其建筑能耗水平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降低50%以上。近几年,通过在政府性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新建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学、办公、宿舍楼开展的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实践及实施效果调研中发现,超低能耗建筑实现了大幅度节能。
《条例》明确推动政府性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新建公共建筑执行本市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拟通过立法在全市树立超低能耗建筑典范、拓宽超低能耗建筑推广渠道,助推建筑向“绿”而行、一直发挥节能减排先锋作用。截至2023年底前,北京市实施超低能耗建筑累计达到134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