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新一轮国企改革“棋至中局”,哪些领域探索将加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06 来源:中国工业报 浏览次数:22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迎来“棋至中局”的关键时点。4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在湖南株洲举行现场推进会,聚焦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中央企业、各地要在抓重点的同时,全面落实好本单位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在会上表示。

此外,4月27日,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期间,6个未来产业领域的22家央企面向全球发布“培育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倡议书,希望携手世界上一切支持创新的力量,以交流增进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以发展赢得未来。

落实创新包容机制,“此路不通”也是科技成果

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实施以来,各央企、各地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

相关改革如何推向纵深?此次会议明确,下一步,攻坚重点包括完善创新精准考核和中长周期考核激励机制,以及真正落实创新包容机制。

具体而言:

一方面,对基础研究、前瞻性颠覆性研究,要建立中长周期考核和差异化支持制度;要以鲜明的导向加大对创新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把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作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尽快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扩面。


另一方面,国资国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对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且未牟取非法利益的,不因科研路线选择、科技成果后续价值变化而承担责任。“在实践中,企业可以根据具体创新项目作出详细规定,务必抓紧动起来。”王宏志说。

应该看到,科研探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只要是扎扎实实搞创新,即使暂时遇到挫折,证明“此路不通”也是科技成果。对于前沿性、基础性、颠覆性等高难度创新更是如此。

业内认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尽管落实创新包容机制只是整个创新组织体系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却是关系到能否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放下包袱、勇于创新的“大”问题。创新包容机制与正向激励手段相互补充,将有效保护创新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

切实发挥国资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是本轮改革的特点,也是工作重点。

去年以来,国有企业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按下“加速键”,特别是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全面启动,相关企业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加速布局落子。

在王宏志看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资国企既要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下一步需要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

一是要考虑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必经的“战略亏损期”,对这些产业和相关基金,区分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长周期的考核评价和中长期激励机制,算好全局账、长远账。


二是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加快节能降碳、老旧化工设备更新改造、清洁生产改造和工艺革新,积极开展绿色先进适用技术攻关及应用,增强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高端产品有效供给。

22家央企面向全球发布倡议书

4月27日,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以“共谋未来产业发展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主题的第二届“国企发现与发明论坛”。论坛上,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中未来信息、未来网络、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健康等6个未来产业的22家牵头企业,面向全球发布“培育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倡议书,希望携手世界上一切支持创新的力量,以交流增进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以发展赢得未来,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各国发展、增进人类福祉。

一是前瞻部署,协同推进。共同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科学预判未来可能产生颠覆性变革的重要领域,前瞻性布局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共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打造全球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新格局,更好培育新质生产力。


二是创新驱动,场景牵引。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合作,加速突破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科研合作范式和资源配置模式,共同建造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把最前沿的成果用到未来产业中,让科技和产业支撑和服务人类生产生活,更好造福人类社会。


三是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能力等,有选择地推动产业焕新、技术升级、动能接续。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强基、补短、扬优,梯次带动未来产业崛起,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四是开放合作,生态共建。秉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理念,携手共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共育新型高水平人才,努力消除不合理壁垒,共同塑造公平竞争、开放自由、均衡普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合力打造全球未来产业合作新生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