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 正文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4-03 浏览次数:3112
核心提示: 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源资源。
      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源资源。当前,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2015年和2020年非化石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1.4%和15%的目标,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培育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包括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阐述了2011年至201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产业布局及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一)发展基础
      1、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开展资源评价、组织特许权招标、完善价格政策、推进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了可再生能源市场和产业体系,可再生能源技术快速进步,产业实力明显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可再生能源巳步入全面、快速、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水电开发有序推进,装机规模快速增加。水电是目前技术成熟和最具有经济性的可再生能源,在“十一五”时期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三峡、拉西瓦、龙滩等大型水电工程陆续建成投产,五年投产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到2010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16亿千瓦,比2005年翻了近一番。2010年水电发电量6867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6.2%,折合2.3亿吨标准煤,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水电的快速发展为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电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09年以来,我国成为新增风电装机规模最多的国家。到2010年底,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3100万千瓦。2010年风电发电量500亿千瓦时,折合1600;5-吨标准煤。风电装备制造能力快速提高,已具备1.5兆瓦以上各个技术类型、多种规格机组和主要零部件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陆地和海上风电的开发需要。
 
      ——太阳能发电技术进步加快,国内应用市场开始启动。在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的带动下,我国已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制造产业,2010年光伏电池产量占到全球光伏电池市场的50%。在光伏电池制造技术方面,我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光伏电池效率不断提高,晶硅组件效率达到15%以上。非晶硅组件效率超过8%,多晶硅等上游材料的制约得到缓解,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光伏发电制造产业链。在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和“金太阳示范工程”推动下,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开始启动,规模化应用的格局正在形成。
      ——太阳能热利用日益普及,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太阳能热水器沿市场化道路快速发展,在广大城市和农村建筑应用广泛,“家电下乡”进一步扩大了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我国真空集热管具有较强技术优势,中高温集热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到2010年底,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总量达到1.68亿平方米,年替代化石能源约2000万吨标准煤。
      ——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综合利用效益显著。生物质发电技术基本成熟,大中型沼气技术日益完善,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粮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取得突破,木薯制取液体燃料开始了规模化利用,万吨级秸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到2010年底,各类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总计约550万千瓦。2010年沼气利用量约140亿立方米,成型燃料利用量约3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利用量180万吨,生物柴油利用量约50万吨,各类生物质能源利用量合计约2000万吨标准煤。
      ——地热能和海洋能利用技术不断发展,产业化应用潜力较大。浅层地温能在建筑领域的开发利用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地源热泵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达到1.4亿平方米。高温地热发电技-术趋于成熟,但高温地热资源有限。中低温地热发电新技术和新应用取得突破,今后发展潜力很大。潮汐能利用技术基本成熟,波浪能、潮流能等技术研发和小型示范应用取得进展,开发利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较好的技术储备,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010年,水电、风电、生物液体燃料等计入商品能源统计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为2.55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约占7.9%。计入沼气、太阳能热利用等尚没有纳入商品能源统计的品种,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为2.86亿吨标准煤,约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8.9%。
专栏1 ”十一五期末可再生能源主要发展指标
      2、存在问题
      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结构调整需要,我国已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未来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
      第一,技术和经济性仍是可再生能源发展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技术快速进步,经济性显著改善,但按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基础,除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开发利用的成本仍然较高,加上资源分布不均、市场规模小、不能连续生产等特点,可再生能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还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支持等拦施才能支撑其进一步发展,并最终使可再生能源在技术和经济性上达到与常规能源可竞争的水平。
      第二,管理体系和市场机制不适应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需要。现有的能源管理体系是以常规能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不适应。电力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主要着眼于大电源和大电网特性,没有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运行管理体系。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对电力系统运行的挑战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的不断增加日益凸显,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电力管理体系、市场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十分必要。
      第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关键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缺乏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体系,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滞后,可再生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不高。不断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是提高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 政策法规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