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年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13年,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基调下,各种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陆续推出,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温和复苏,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走势进一步分化。一是发达国家有望延续复苏态势,成为全球经济回暖的主要支撑。二是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金融系统风险加大。三是随着以绿色环保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碳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领域快速兴起,工业绿色转型趋势将更加突出。
从国内看,由于经济增长的动力趋弱,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表现为:投资趋缓的可能性在加大。受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补库存的推动,今年三季度以来工业投资增长有所回暖,但这种回升主要是受短周期影响。房地产投资方面,虽然增速仍保持在20%左右的相对高位,但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在不断下降,预示受房地产调控影响未来房地产投资扩张空间有限。此外,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自2006年以来已经连续7年超过50%,2012年甚至高达72.2%,投资率也处于47.8%的高位。不管采用何种标准来看,这样的投资规模和增速都无法持续,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投资的比重将趋向收缩。预计明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8.0%,较2013年下降0.5个百分点。
消费短期难以出现明显提振。受八项规定和厉行勤俭节约的影响,餐饮业消费受到较大影响。考虑到国家持续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且市场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导致房地产消费将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在没有刺激政策出台的情况下较难有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2014年消费总体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难以明显提振,预计全年消费增速约为13.0%,较2013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出口形势难以乐观。一方面,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强,各种非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外贸环境日趋复杂。另一方面,受美元走强、日本实行超常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降息等因素的影响,近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和利润均受到较大影响,预计2014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为5.5%。
综合来看,2014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将继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考虑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效应,同时2013年的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调整状态,预计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将在9.5%左右。
此外,工业各行业运行仍将延续分化态势。分行业看,一方面受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的调整阵痛将无法避免,短期内将增加这些行业的下行压力;纺织、电子等出口导向型行业受新兴经济体需求萎缩、外贸环境日趋复杂等方面的影响,行业发展与企业经营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各行业中均有一些绿色环保、创新驱动型的子行业异军突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内生增长动能趋于减弱。受产业平均利润率下滑和债务“去杠杆化”影响,制造业投资信心偏弱。同时,一些领域民间投资障碍仍然较多,整体上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今年1月—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1%,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民间制造业投资也出现较大回落,1月—10月民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9%,较去年同期回落了6.3个点。从投资的信贷支持来看,今年前10个月社会融资总量达14.8万亿,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8万亿。但是总量充足的背后实际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今年6月爆发的大规模钱荒便体现了这一点。这不仅是周期调整的问题,更反映出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尤其是近年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产业空心化风险加剧,内生增长动能正趋于减弱。
供给约束不断加大,企业生产经营难度上升。要素基本面等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制造业正面临人口红利消失、生产成本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偏低等供给层面的约束。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政策的收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价格也在不断增长。生产要素供给的持续趋紧,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快人工、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势头。今后,随着劳动力要素和资源要素价格相对调整,制造业企业依靠低成本衍生出来的高资本回报率优势丧失,生产经营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金融财政风险交织,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加剧。据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6亿元,环比增加241亿;不良贷款率为0.97%,环比增加0.01%,呈双升态势。由于钢铁、机械、光伏等不良贷款高发产业也是一些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不良贷款向这些地区扩大的压力正不断增强,而这最后在很大程度上将由当地政府买单,并体现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一旦地方债务出现违约风险,银行体系也将受到严重冲击。
工业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调整成为重中之重。在外部需求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一些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新兴产业如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均存在高产能、高库存、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问题。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为了追求规模,地方政府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公共资源,引导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投资领域,导致产能过度无序扩张。未来地方政府需转变思路,将发展重点由规模增长转移到质量提升上。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针对当前工业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应着力推进工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是下放行政审批权,落实“非公36条”。着力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打破国有垄断企业多年形成的利益圈,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促进“非公36条”逐步落实,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让民间资本更富有活力。
二是鼓励信息消费,挖掘内需潜力。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消费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消费的引领带动作用,挖掘新的内需潜力。继续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信息消费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三是更大范围更大幅度地为中小企业减负。继续加大力度清理涉及中小企业的各项收费,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对房地产、招标、税务、会计、律师等领域的中介服务收费行为严加管理。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打破融资困境。
四是加大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鼓励扶持,促进企业转型。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和品牌市场开拓的扶持力度,鼓励出口导向型企业使用先进科技提升制造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海外市场的开发和宣传,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出口导向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适当加大对出口转内销企业的信贷支持。
五是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落后企业整体退出步伐,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制定合理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政策,建立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优势互补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业监管,强化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