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材国际玻璃工程设计院院长干皆康
记者:当前,玻璃行业面临着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和基础科研经费少、国家支持力量相对不足等难题。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突破这些瓶颈?
干皆康:关于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个问题。通常,产业化的成果在研发过程中应该经历实验室试验、半工业试验(或称为中间试验)和工业化试验(或称为生产试验)三个阶段后,才能比较顺利地实现产业化。而实际情况是很多科研成果往往只停留在阶段性成果状态或刚取得阶段性成果就急于产业化,而这种阶段性成果是用户不敢轻易采用的,即使大胆采用了,有些成果尚需经过数年的生产开发才能逐步完善。这期间的投入和造成的生产损失,如果算经济账的话,还不如直接引进国际先进和成熟的技术来得快、来得省。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科研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大多数都不太顺畅的具体原因之一吧。
关于国家支持和加大投入问题。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大家都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组织、人员和经费的落实是完成一项任务的基本要素。我觉得,国家支持和投入是一方面问题,国家每年投入几个行业内重大科研课题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科研开发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重大的产业化课题的完成往往不是仅靠单一的院校科、研设计、工厂等某一个单位就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组织和人员结构。举例来说,中国洛阳浮法技术能够成功开发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就是国家组织了由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及企业等组成的科研开发联合体才取得成功的。我认为,过去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记者:当前,玻璃行业亟需化解产能过剩、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您认为,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干皆康:玻璃行业当前确实面临着产能过剩、亟需转型升级的行业现状,然而更突出的问题是玻璃行业在过去几年里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的生产线继续占领国内优质浮法玻璃市场,但总产能的增加却很少;另一方面,这几年迫于玻璃产品市场价格竞争的压力而大批采用中国浮法技术的生产线的燃料由原来比较优质、相对污染较小的天然气、重油纷纷改成了相对污染较大的煤、石油焦粉等低级燃料。根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平板玻璃生产线的燃料约有60%采用煤、石油焦粉等低级燃料,对环境污染很大,并且这样的生产线只能定性为中低端生产线。因此,玻璃生产线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是对燃料的升级或者说是在环保理念上的升级。
记者:请从您所在的工作领域或所负责的相关方面来看,2014年有哪些工作安排和规划?
干皆康:我们是从事玻璃工厂工程设计单位,因此,一项长期的任务就是不断提高中国浮法玻璃生产线的设计水平,在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坚持技术创新,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认为,我国的浮法玻璃生产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在生产技术方面特别是生产工艺及控制技术方面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也许这就是我们设计的生产线无论装备水平有多高也很难生产出国际上认可的优质浮法玻璃的原因之一。因此,今后在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记者:您如何看待2014年玻璃行业的发展?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做好发展准备?而在政策等方面又应该给予怎样的支持?
干皆康:对于玻璃行业的发展问题,我认为,随着各项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2014年玻璃行业的市场将越来越规范,在产能增长的速度上也将进一步得到抑制。值得企业重视的是,随着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大,将倒逼一大批中低端生产线向更加环保、更加节能的中高端生产线转型,企业应在这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而在政策方面,我认为,2014年应更期待玻璃市场得到进一步明确的细分,高中低档玻璃产品应该进入相应用途的市场,避免玻璃产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鱼目混杂的混乱市场,还企业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依托技术持续创新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访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志付
记者:请您简单谈一下,当前玻璃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有哪些好的解决方法?
刘志付:玻璃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存在了较长时间的难题,那就是研发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我认为,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科研项目从开始研发到最终产业化其整个过程投资大、见效慢,且有一定的风险;二是大多数生产企业重生产轻科研,而科研院所只管搞项目,产业化的主观积极性不高,资金缺乏,科研和产业化脱节。实际上,玻璃行业存在平板玻璃生产和深加工玻璃制造两个领域,对于科研成果产业化来说,深加工领域要稍好一些,而平板玻璃生产由于工艺复杂,投资巨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遇到的困难很多,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是很难的一件事。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加大对深加工领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投入,突破新材料、新工艺、玻璃改性技术、装备创新等重点,对玻璃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一个难题则是由于基础科研经费不足给玻璃行业科研工作所带来的。在2014年突破这个瓶颈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不会很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反复研究,深入探索,按照我们中国建材集团宋志平董事长的发展理念,为了更好地调动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聚集资金,我们尝试在科研工作上进行机制的创新。例如,对于科研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拟采取混合所有制,主要研发人员可将技术、知识变为资本入股,科研经费中既有国家的钱、企业的投入,也有职工的投资持股。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解决经费不足,也能更大程度上提升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主观积极性。
记者:您认为,对于玻璃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过剩产能而言,行业科研开发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刘志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行业科研开发应该以节能减排、提高玻璃质量、增加玻璃新品种等方面为重点。主要课题包括:
(1)开发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技术和纯氧助燃技术
天然气、重油等清洁能源结合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技术是节能环保、生产高档优质浮法玻璃的必然发展趋势。因而,要结合高档优质汽车玻璃和TCO光伏玻璃的生产,研究出一套完整、实用的技术和装备,结合新建或改建的全氧燃烧高档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对各项技术和装备进行综合研究和提升,开拓浮法玻璃节能减排、生产高档优质玻璃的新兴产业。
积极采用0#氧枪纯氧助燃技术、梯度增氧底吹纯氧助燃技术等对现有熔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同时达到节能减排、增大产量、提高质量、减轻熔窑负荷的目的。
(2)开发浮法玻璃在线低辐射和透明导电膜玻璃生产技术
低辐射玻璃按生产工艺可分为浮法在线低辐射玻璃和磁控溅射离线低辐射玻璃工艺,浮法在线CVD法生产低辐射镀膜玻璃,可以使低辐射玻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生产出具有优良热加工性能、热学性能的硬涂层低辐射玻璃,它可以进行带膜钢化、热弯,可以较长时间储存,还可单片使用。
(3)浮法玻璃熔窑综合节能减排技术
包括玻璃熔窑高效复合蓄热室节能减排技术、熔窑散热有效回收技术、利用烟气预热配合料技术等。
(4)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治理技术
玻璃熔窑废气为燃料燃烧产物和玻璃原料分解产物的混合体,主要有害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同时夹杂着大量固体微尘颗粒,玻璃熔窑烟囱每间隔30分钟~40分钟就会出现3分钟~5分钟的冒黑烟现象,它对空气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减少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中国的角度出发,治理玻璃行业烟气污染迫在眉睫,而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必备手段。
(5)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研究
利用浮法玻璃熔窑废气余热、不再补充其它能源,通过增设余热锅炉、汽轮发电机发电。其课题包括开发新型支烟道通路、研究增热型专用锅炉、选择超导材料以提高热交换效率、选择低温发电机组及相应的输变电线路,以达到低温发电的目的,使行业向节能化、环保化方向发展。
(6)流态化浮法玻璃新型熔化技术和浮法玻璃熔窑负压澄清技术的研究
记者:2014年,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的科研工作将围绕哪些方面展开?
刘志付:按照中国建材联合会的指导意见、中国建材集团的工作部署以及我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三年滚动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安排,2014年的科研工作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展开:1)利用国内外最新设计成果和节能技术,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玻璃窑炉的最新设计理念;2)设计先进的配料系统和装备,进一步开发节能型原料配方;3)设计研发更先进、更节能的燃烧系统和装备;4)设计研发新一代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设备;5)进行深入的机理性研究,找到合理使用与新型设计理念相匹配的优质耐火材料的关键技术;6)研发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和新型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与装备;7)研发新一代玻璃改性技术,如更先进的在线LOW-E镀膜技术;8)汽车级玻璃高档线锡槽性能完善和优化提高技术等。
记者:您如何看待2014年玻璃行业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而言,又应该如何调整发展思路?
刘志付:我认为,2014年的玻璃行业困难和机遇很多,但同时希望更大。发展的主旋律应该是节能减排、抑制产能。从企业方面来看,应该充分理解、贯彻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调整发展思路,不能只重视生产,必须更加重视技术提升,将发展理念由依靠数量增长调整到依托技术发展的轨道上来。通过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达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国家的政策层面上,要通过制定高水平的标准和准入政策,强力限制落后产品和产能,通过财政补贴和奖励政策,积极推广先进技术,解除企业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的障碍;对于玻璃行业的大专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要多尽社会责任。按照我们中国建材集团宋志平董事长的要求,做有创新思想、全局观和责任感的领袖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提升自我发展后劲和能力,国家和有关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科研立项提供尽可能多的基础性研究费用,保持和发展其基础科研能力,夯实行业整体技术发展的基础。
2014将是纳米涂膜隔热节能玻璃突破年
——访烟台佳隆纳米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建军
记者:2014年,佳隆纳米在涂膜隔热节能玻璃领域将有哪些新的发展规划?
施建军:如果说2013年是纳米涂膜隔热节能玻璃的开篇年,那么2014年则将是佳隆纳米迎难而上、乘风破浪的一年。2013年12月1日,由我们佳隆纳米推动参编的《涂膜隔热玻璃国家标准》已正式生效,这不仅意味着LOW-E节能玻璃多了一个品种,为市场提供了一个更具隔热效能、节能效果且具有环境友好的生态型产品,同时这一国标的实施,也意味着纳米涂膜隔热新型LOW-E玻璃正式走向市场,得到国家的认可。这对玻璃节能环保市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将要付出更多努力。
事实上,在2013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在市场推广方面,佳隆纳米通过15年的技术积淀,成功解决了涂膜隔热玻璃产业化问题;在研发创新上,佳隆纳米博士后工作站成功研制出GATO高效隔热材料,解决了玻璃隔热研究领域可见光透过率与阻隔红外热之间的矛盾,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既不影响采光和欣赏窗外风景的需要,又能高效屏蔽太阳热量的产品。
2014年,佳隆纳米将继续保持技术独创性的力度,在涂膜隔热节能中空玻璃产业化技术上,为广大深加工企业提供免费的生产线建设、生产工艺指导及生产技术培训,与合作伙伴一起做到优势互补,由佳隆纳米提供技术竞争力,合作伙伴提供生产线投入和当地市场营销。另外,在深入抓好去年上海等地建设的示范生产线产能及市场开拓的同时,佳隆纳米还将推出更加节能环保、更具技术创新且更具盈利能力的GATO高隔热高透涂膜玻璃原料及玻璃成品。对于将进行转型的玻璃企业提供原料及相关配套技术支持。
记者:您认为,当前对于纳米材料以及涂膜隔热玻璃领域而言,存在哪些瓶颈?2014年,玻璃行业或者具体到涂膜隔热节能玻璃的发展空间如何?
施建军:在纳米材料研究和产业转化征途上,我认为,当前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涂膜隔热玻璃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比上。而突破这个瓶颈,就需要整个玻璃行业的通力合作。虽然说,佳隆纳米在涂膜隔热玻璃技术领域,可以称得上是先锋,但要想做大做强玻璃节能隔热这个市场,绝非一己之力可为,需要玻璃行业的共同努力。在摆脱玻璃行业低效微利竞争模式的同时,抓住当前国家支持节能环保产品发展的战略机会。
玻璃行业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除各类特种或者功能玻璃独有的细分领域外,所有的玻璃行业参与者可能都会受到房地产市场前景不确定因素更多以及新建筑开工率的不足的影响。这对产能严重过剩的玻璃行业来讲,2014年的行业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但对于玻璃节能改造来说,则孕育着无比庞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