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中国输美光伏产品“双反”调查作出初裁,初步认定美国国内产业因进口中国晶体硅光伏产品而遭受实质性损害。
虽然根据美国调查程序,美国商务部将于2014年3月28日前后做出补贴初裁,于2014年6月11日前后做出倾销初裁。但是,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预测,美方最终裁定结果对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企业不利可能性仍然较大。
事实上,这已是美国第二次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11年11月份,美方不顾中方反对,对中国产光伏电池启动“双反”调查,并于2012年12月份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电池征收“双反”关税。其中,反倾销税率定为18.32%至249.96%;反补贴税率定为14.78%至15.97%。这就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从中国内地出口美国市场,起码要增加30%以上的关税负担。
“这回其实是补漏洞。第一次‘双反’加税30%之后,中国光伏企业通过在第三方国生产,绕开关税壁垒。”林伯强介绍,这次美国通过全产业链调查,将铸锭、硅片、电池、组件等全部光伏产品纳入调查范围,把这条道路堵死。
尽管从目前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来看,大约75%的光伏产品出口欧盟,只有10%左右出口美国。因此,业界普遍认为美国这次‘双反’整体影响有限。
而作为在美出货量较大的企业——天合光能,从企业2013年第三季度季报中可以看到,美国市场占其整体收入的19.2%,环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美国市场在公司整个出口上还是占据这一个比较大的部分,所以影响肯定是会有。”天合光能内部人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除了部分公司会受到影响外,卓创资讯能源分析师王晓坤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到此前欧盟双反影响,中国光伏产品销路已经严重受阻,这次10%的美国市场再次受限,中国光伏市场遭遇雪上加霜的危机。”
去年6月,欧盟委员会向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一时间,在业内掀起千层浪。这场始于2012年7月的中欧光伏争端,被认为是中欧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摩擦、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影响到中国上千家企业生存和40多万人就业。最终以价格协议的形式得到终结。
面对欧美国家接二连三地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王晓坤认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扩大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积极开辟日韩印等新兴市场。
“其实从第一次美国发起‘双反’,接着又是欧盟发起‘双反’之后,天合光能一直在战略上做一些调整。”上述天合光能内部人士透露,过去天合光能的海外出口额,欧美相加占到企业整个出口额的70%以上,但是现在已经下降到40%以下。此外,企业不仅不断提高中国国内市场的份额,而且也在积极开拓一些海外新兴市场。另外,除了主件销售目前还是企业的支柱业务外,建造电站和分布式光伏也在推进中,三块业务齐头并进。
“国外市场还要继续发展,但是要解决美国频频‘双反’,根本办法就是扩大国内市场。相对于国内光伏的产能来说,市场还是相当有限。因此,要扩大市场,就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达到平衡。”林伯强强调,一方面,政府把终端市场做大,解决并网、发电补贴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企业。而这次美国再次启动“双反”会有倒逼作用,倒逼政府加快速度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