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论坛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其中之一就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何立峰提到,有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曾经一度带动了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进一步推高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本。为此,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加快健全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控制信贷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业。
大量资金涌入推高房价
去年,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一度出现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
对于房价上涨,何立峰认为,目前,有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也进一步推高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的观点与之类似。王微认为有大量的非银行资金,包括实业、企业的资金以及一些资本市场的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形成了整个经济中资金的脱实向虚过程,带动了整个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也成为近来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口中的高频词。在此定位下,近日来,北京、石家庄、郑州、广州等城市购房政策再度收紧。例如,北京要求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60%,广州也深夜宣布,单身限购一套,连续缴纳社保时间由3年变5年。
“2016年的新增贷款中高达45%的是房地产相关贷款。中国信贷的急剧扩张及其相伴随的‘脱实向虚’风险值得高度警惕。”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谈道。
就此时多地出台楼市调控政策,某房地产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增幅为0.3%,相比1月0.2%的增幅有所扩大,这也解释了3月各地密集收紧购房政策的现象。
控制信贷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
去年,楼市去库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再次明确提到“因城施策去库存”。在去库存之外,今年房地产调控任务中还增加了“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3月19日的演讲中,何立峰表示,要想解决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应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土地改革,加快监管协调机制,妥善处置不良资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的风险。要坚持因城因地去库存,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分类调控因城施策。何立峰还提及,下一步将控制信贷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业。
当前,抑制房地产市场炒作,抑制资金“脱实向虚”基本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对房地产而言,如何区分“虚”与“实”也考验政策搭配和调控技巧。
伍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房地产既有居住属性,也有投资投机属性,但二者的区分是困难的。
“由于产业之间复杂的关联性,抑制房地产业的同时也将抑制钢铁、水泥、挖掘机等实体制造业。另外,为了抑制资产泡沫,总量性工具的不恰当使用对实体制造业也会有负面影响。”伍戈说。
除了因城施策和控制信贷,在王微看来,房地产市场还涉及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的政策和手段,所以需政策的合力综合施策才能够解决当前市场面临的、长期需要破解的问题。
具体来说,王微表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还包括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还包括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市场发挥更多的配置资源作用,特别是满足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的住房需求。政府更多地发挥在规划、立法、特别是保证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