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欧盟近期批准的绿色低碳相关法规梳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17 来源: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浏览次数:34

一、《净零工业法案》

关键词:碳中和、清洁技术、绿色转型



        4月25日,欧洲议会以361票赞成对121票反对的结果,批准了一项对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的回应措施,即《净零工业法案》(Net Zero Industry Act, NZIA)。这项法案是欧盟对美国的战略调整的一部分,旨在推动欧盟工业向碳中和转型,特别是在高科技和环保技术产业领域,确保欧盟在全球绿色和清洁技术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主要内容


《净零工业法案》的目标是通过简化的监管框架来加速重要产业的转型,具体涉及的产品包括电池、风力发电机、热泵、太阳能产品、电解设备以及碳捕集和存储技术。法案的通过旨在增强欧盟本地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保持欧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同时加强其在全球环保行动中的领导角色。



图片


• 监管框架简化:法案提出简化监管框架,加速关键技术产品的生产,如电池、风力发电机、太阳能板等。

• 关键原材料战略: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以确保如锂这类电池制造关键原料的供应多样化和安全,从而支持欧盟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

• 生产能力提升:推动在欧盟境内建立新的清洁技术生产基地,增强欧盟在全球清洁技术市场中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对抗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所提供的高额补贴和激励措施的背景下。

• 国家援助规则的放宽:为了激励更多私人投资进入清洁技术领域,法案放宽了对环保友好型项目的国家援助规则。

• 投资和财政激励:提供财政激励措施,支持企业投资绿色技术和基础设施。

• 技术创新和研发支持: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及研发活动,尤其是在清洁能源和碳捕捉技术方面。


法案影响


法案的批准将有助于欧盟实现2050年气候中和的目标:


• 通过促进清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通过投资和支持清洁技术,欧盟可以在全球绿色技术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特别是面对美国和中国等国家的竞争;

• 欧盟自身绿色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促进欧盟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 

关键词:生态设计、数字护照、资源效率



4月23日,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以455票赞成、99票反对、54票弃权正式通过了于2023年12月达成的《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ESPR),该条例是对现有生态设计指令(2009/125/EC)和能源标签框架的修订和扩展,通过建立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框架,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环境可持续性,倒逼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绿色转型,促进欧盟循环经济发展,增强全球价值链的可持续性和弹性。


该条例定义的“生态设计”(eco-design)是指将环境可持续性因素融入产品设计及价值链流程中,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最终性能,还要关注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循环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生态设计是一种重要的减缓气候变化、促进循环再生、提升能效的预防措施,能打破“成本-质量-低碳可持续”不可能三角。


• 适用范围


《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几乎适用于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产品,特别是那些在其生命周期中有重大环境影响的产品,包括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如纺织品(尤其是服装和鞋类)、家具(包括床垫),钢铁、铝、轮胎、油漆、润滑剂和化学品,以及能源相关产品、ICT产品和其他电子产品。


此外,条例将根据产品在气候、环境、能源效率、经济市场贡献等方面的影响力,分批释放管控产品名单。在第一个工作计划周期(2024-2027年)内,纺织品(特别是服装和鞋类)、家具等产品将作为首批管控产品。汽车虽然不直接受条例管制,但其上游的钢铁、铝、轮胎等在覆盖范围内。




• 主要内容


该条例规定了产品必须遵守生态设计要求才能进入欧盟市场流通或投入使用,其目的是提高产品的环境可持续性,并减少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总体碳足迹和环境足迹。此外,该条例还就产品数字护照和禁止销毁未售出的消费品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


1、生态设计要求:“生态设计要求”(eco-design requirement)是推动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实现环境可持续的具体性能或信息标准。相较于2009/125/EC,条例在“生态设计”的定义中,增加了“价值链”的描述,并对价值链中不同角色(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线上销售商、维修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制造商应负责执行产品生态设计的合格评定程序,线上销售商应与市场监管机构合作打击不合规产品。同时,条例还规定了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可回收材料、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等具体要求。鼓励制造商设计易于维修、升级的产品,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这包括提供必要的维修信息和备件。要求产品设计应便于拆解,使用标准化组件,以促进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通过能源标签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能效信息和其他环境影响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更环保的购买决策。


2. 减少环境影响


-有害物质追踪和限制:该条例增加了对产品中有害物质的追踪能力,以及在这些物质阻碍回收过程或对人体健康有害时的限制措施。

-未售出商品的销毁禁令:特别针对纺织品,条例将在生效后24个月内禁止销毁未售出的商品,以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3. 数字产品护照(DPP - 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透明度和信息共享:该条例引入了数字产品护照,是向价值链参与者(如消费者、企业、监管机构)提供产品环保信息的重要工具并增强其信息的可追溯性,如材料来源、制造过程、使用效率、回收途径等。这一举措预计将大大增加市场透明度并促进环保意识,帮助提升产品的循环利用率,降低废弃物,并推动向循环经济的转型。


4. 减少产品碳足迹及环境足迹


条例旨在提高产品的环境可持续性,并确保设定了可持续性要求的产品在内部市场的自由流动。因此,条例还将逐步扩展对产品性能或参数等横向措施的要求,比如除了传统的体积、重量、噪声、能源消耗等基础参数外,产品的碳足迹和环境足迹等环境影响、耐用性、产品中含有的关键物质,可回收成分和再生成分、优化产品的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和高质量回收过程等将被重点关注。


• 实施挑战与影响


实施《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面临多项挑战,尤其是如何确保线上销售和从国外进口到欧盟的产品遵守这些新规定。目前,通过大型线上零售商销售的许多产品并不符合现有规则,这对条例的有效实施构成了一定挑战,将极大依赖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执行力以及企业的适应性。随着到2030年实现循环和可持续经济的目标日益临近,这项条例为欧盟在全球环保和经济创新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对于我国的制造商和出口商来说,如何确保其出口的产品满足条例要求并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将是新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还将利用强制性绿色公共采购要求,刺激企业供应性能更佳、循环水平更高、更低碳的生态设计产品。我国的绿色采购政策也正在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可持续产品将更受公共采购青睐。



三、欧洲议会批准对新型重型车辆更严格的CO₂排放条例

关键词:减排目标、重型车辆、环境保护



4月10日,欧洲议会以341票赞成、268票反对、14票弃权通过了一项立法决议,该决议涉及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关于修订第(EU) 2019/1242 号条例的提案,该条例涉及加强新型重型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性能标准和整合报告义务,并废除第(EU) 2018/956 号条例。


修订后的《条例》规定了新型重型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性能标准。这些标准将有助于实现欧盟的气候中立目标和《欧洲气候法案》中规定的欧盟中期气候目标、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第(EU) 2023/857 号条例中规定的成员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以及《巴黎协定》的目标,并确保内部市场的正常运作。


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根据此项条例,到2040年,所有新型重型车辆(包括卡车、公共汽车和拖车)必须将其平均CO排放量在2019年的水平上减少90%。为实现这一目标,条例设定了几个阶段性目标:


• 在2025年至2029年的报告期内减少15%;

• 到2030年,减少45%;

• 到2035年,进一步减少到65%;

• 最终在2040年达到90%的减排目标。


此外,城市公交车的转变将更为迅速,到2030年,90%的新销售公交车必须为零排放,到2035年完全停止销售使用化石燃料的公交车。


涵盖范围


新条例的适用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包括了更多类型的卡车、公共汽车、客车、拖车以及特种车辆如垃圾车。这次修订后,约90%的新卡车和公交车销售将受到新的CO标准的约束,较原标准的65%有了显著提升。


执行与监管

为确保条例的有效执行,欧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 引入严格的监测和报告机制,要求各成员国监测并向欧盟委员会报告首次在欧盟注册的重型车辆信息;

• 制定罚款机制,对未能达到CO₂目标的制造商施以财政处罚;

• 通过使用车辆能源消耗计算工具(VECTO),可靠地测量重型车辆的CO₂排放和燃油消耗。


图片


在 2027年12月31日之前,欧盟委员会应审查本条例的有效性和影响,特别是作为最晚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并向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提交报告以及审查的结果。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