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电器制造公司,开始卖全屋定制服务;一家水泥制造企业,开始卖物联网应用服务;一家谷物色选机设备供应商,开始卖手术机器人……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企业,正成为安徽工业向新求变的优秀代表。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组织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第二站走进安徽,记者看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不断探索的安徽,正踏出迈向工业强省的铿锵步伐。“铜墙铁壁”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人们对安徽的固有印象。20世纪50年代,马鞍山钢铁厂、铜陵有色的兴建,为安徽打下重工业的基础,也成为安徽工业化的开端。此后,安徽迈上了制造业不断向新开拓的产业升级进程:20世纪60年代,“两淮”煤矿开发,成就了安徽“华东动力之乡”的美名;70年代,安庆石化、海螺水泥投产,结束了安徽没有石油化工的历史;80年代,美菱、荣事达等消费品牌誉满全国,安徽跻身轻工大省之列;90年代,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兴起,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典范。现在,安徽省继续拓展新领域、新赛道,成为“新三样”产品的制造高地。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文杉向记者介绍道:“2023年,在‘新三样’产品中,全国1/5的光伏组件、1/7的锂电池和1/8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造。”在安徽,“新三样”行业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链群”结构。在头部整机企业的带动下,供应链企业蓬勃兴起。2007年成立的合肥恒信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信动力”),长期以来主要经营用于燃油车汽车动力系统的零配件。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恒信动力也开发出电子油泵、电子双联泵、电子驻车执行器、电子换挡执行器等一系列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现在来自多家国内车企客户的订单数量都在稳步上升。比如,比亚迪对我们的需求量已经增长到了每月10万台,从11月开始将涨到每月16万台。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我们新建了一座厂房,预计从今年10月开始大批量生产。”恒信动力销售总监朱如庆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带动下,原以智能电网为主营业务的科大智能,将业务拓展到新能源充电桩领域。在调研采访中,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刚自豪地告诉记者:“当前,公司充电桩的年出货量已经达到百万余台,合作覆盖市面上90%的汽车企业。”
2013年至2023年,安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年均增长15%以上,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7%提高到42.9%。围绕重点产业链,安徽省“一链一策”研究制定智能家居、医药工业、人形机器人、镁基材料和智能传感器等重点产业链发展行动,塑造发展新动能。为壮大先进制造业,安徽省确立了“4433”万千亿元产业的目标:到2027年,培育形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4个万亿元级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绿色食品、现代化工、有色金属等4个超5000亿元产业,新型建材、优质钢材、智能家电(居)等3个超3000亿元产业,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3个超千亿元产业。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安徽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梯次培育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当调研团走进海螺集团,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句广告语。自改革开放初期创建发展至今的海螺集团,伴随着我国大型基建和对外开放的红利成长,已实现全球第二的市场地位。而近几年房地产行业增长放缓,给海螺集团带来了不小的营收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海螺集团努力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向新突破,走出了自己的第二条道路。“在国内水泥行业,海螺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我们将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孵化的成果,发展成了一家又一家独立的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海螺集团数字产业板块负责人许越娓娓道来。2021年,海螺集团开始建设智能工厂,从矿山违章监控到生产线的一键启停再到水泥出厂的自动完成,海螺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管理。而依托自身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海螺孵化出海博智能科技、海螺中南智能机器人、上海智质科技、海慧供应链科技等智能制造与数字产业链公司,将公司产品技术和生产经验应用到化工、炭素、电解铝、钢铁、有色金属等诸多领域。
一颗比指甲盖大一点的传感器放在水池边。如果有漏水发生,当水流触碰到传感器的瞬间,水龙头就被自动关闭了。这是记者在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以下简称“荣事达”)展厅看到的场景。这个小小的传感器接入了全屋智能控制系统,一旦监测到水流,就会切断全屋水源,为的是帮助家庭解决外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跑水、漏水问题。1993年下线第一台产品的家电企业荣事达,现已将业务线拓展到全屋智能的各个领域。可升降的调料架、可无线充电的备餐台、可调节角度的床垫、可语音控制的隐形门……荣事达的业务领域正不断拓宽,逐渐体现出“科技范儿”。在安徽,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立足主营主业,发展新技术,拓展新场景,生长出“向新而生”的枝芽。原以粮食色选机为主营业务的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亚光电”),依托其核心光谱技术,将产品逐渐从用于粮食、茶叶、坚果分选的设备,拓展到口腔、骨科、神经外科等诸多领域的手术设备。新型工业化之所以“新”,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底色必须“绿”。在市场讲求绿色环保的背景下,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利股份”)研发出了水性、无溶剂、生物基、回收再生等环保工艺技术。现如今,凭借这些工艺,安利股份成功拿下了耐克、苹果、阿迪达斯等全球头部企业订单,也成功进入了丰田、比亚迪、小鹏、赛力斯等知名车企的供应链。“我们的聚氨酯复合材料年出口额约占公司营收比重的40%。”安利股份副总经理刘松霞表示。同样追求创新的还有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恒生物”),该公司不断利用生物制造技术开发生产过程环保的新产品。“在国际上,我们首次成功实现微生物厌氧发酵规模化生产L-丙氨基酸,发酵过程无二氧化碳排放,比化学工艺制造成本降低达50%以上,目前L-丙氨酸市场占有率超过60%。”华恒生物研究院系统与合成生物学中心研发课题组负责人刘勇军介绍道。“内部创新、产品出新”是安徽制造业企业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而这“众企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也绝非偶然。
截至2023年年底,安徽全省研发投入强度居全国第七位,制造业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三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五位。2020年,安徽省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整合实施“三首”政策,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发展。2023年12月,安徽新“三首”产品支持政策出台,对经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自主供应能力”等级的“三首”产品或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目录的省内研制和省内示范应用单位,省财政按其单价(或货值)的15%分别给予奖补,合计最高1000万元。“三首”政策出台至今,安徽省已累计培育“三首”产品1697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700亿元,去年新增36项“三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不仅如此,安徽为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持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现已拥有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列全国首位。合肥万豪能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万豪能源”)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中小企业,以生物制造与能源装备为主营业务。简单来说,万豪能源提供的产品,就是帮助许多企业将其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甲烷气体等燃料变废为宝。2021年,万豪能源遇到了融资难题。该公司研发投入大,需要大量资金。但银行贷款的方式,一方面贷款额度有限,另一方面还存在还款时限,这对于研发周期、市场收益周期都很长的初创企业来说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挥引导撬动的作用,通过尽调、评估等决策程序后,母基金直接向企业投资5000万元,不仅帮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还打消了企业还款的后顾之忧。该基金投资后,其他市场化基金跟投,共为企业筹集到1亿多元的资金,基本上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安徽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安徽的企业,基本都能在当地享受‘保姆式’的服务,企业遇到的一般问题不出园区就能办,个别解决不了的问题,企业可以直接登录省、市政府网站留言,只要把困难问题写清楚,留下联系方式,就会有专门的机构梳理汇总,分办给相关单位,同时建立督办、反馈闭环机制,如企业不满意,还将发回相关单位重办。”为培育更多、更优质的企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安徽省“服务+要素+纾困”多方位构建为企服务体系。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安徽推出惠企“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升级版,共发布实施“免申即享”政策3852项、“即申即享”政策412项,兑付财政资金22.87亿元。为更好地保障企业,安徽省工信厅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酵母作用”,构建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新兴产业引导资金体系;建立容错和合理考核机制,损失容错率最高可达80%。为更好地为企业纾困,安徽省工信厅深入实施助企解难行动,今年上半年,安徽全省工信系统累计走访企业39118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3617个。宽松的政策、保姆式的服务,为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培育了一片丰沃的土壤,为优质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有保障的营商环境。截至2024年6月,安徽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54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9户,数量居全国第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