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光伏是一场骗局,
有人说光伏辐射害人,
有人说光伏污染土壤、水质,
有人说光伏安装之处草木凋零,
有人说光伏是造成中南部地区高温的原因,
……
以上种种一直以来均可理直气壮反驳为毫无依据的谣言,然而某些厂家利欲熏心的做法正在让一些情况成为现实。
光伏惊现“砒霜”
《全球光伏》获悉,经某企业检测,有光伏玻璃产品中砷含量达到平均200ppm以上,最高含量接近2000ppm。据了解,一些小型玻璃厂商生产类似的产品,且已经有不止一家组件厂使用了这种光伏玻璃,其中不乏知名企业。
按照国家标准 GB 11614-1989《玻璃制品—无机物质含量的测定》的规定,砷的含量应该控制在50mg/kg以下。
ppm(Parts Per Million),即百万分之一,1ppm即是一百万分之一。换算一下,该光伏玻璃砷含量最高达到2000mg/kg,是国家标准水平含量的40倍!
砷(Arsenic)俗称砒,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单质砷暴露在空气中,其表面极易被氧化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
而巧合的是,三氧化二砷,也许正是造成光伏玻璃中砷含量如此高的罪魁祸首。欧洲标准中,也对三氧化二砷含量有着不超过100ppm的明确规定。
祸起“澄清剂”
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透光率对于提升太阳能的转换效率至关重要。在光伏玻璃的生产过程中,去泡环节至关重要,这一环节通过使用澄清剂来排除玻璃中的气泡,从而有效提高玻璃的透光性能。
功能上,澄清剂需要在玻璃液中分解或价态变化产生气体,促进大气泡排出和小气泡吸收溶解,从而实现玻璃液的澄清,焦锑酸钠、氧化锑、芒硝(硫酸钠)、三氧化二砷等都可以用作光伏玻璃澄清剂。
出于澄清效果、成本、环保等综合角度考虑,行业目前最常用的澄清剂是焦锑酸钠。
三氧化二砷(砒霜)曾被用作澄清剂,但由于其剧毒性质,现在在光伏玻璃生产中已不被允许使用。
走投无路下的另辟蹊径
2024年下半年,随着下游组件的减产,光伏玻璃环节由于需求增速未能与产能扩张同步,导致供需错配严重,库存累积,光伏玻璃价格快速走低。
(来源:SMM)
价格无法具备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更低的成本成为各大玻璃厂商考虑的问题。
据相关数据,目前锑系澄清剂占光伏玻璃成本比重在10%左右,超越石英砂,在主材成本占比中仅次于纯碱。
两相夹击,怎么办?“白砒霜”卷土重来。
玻璃之殇?光伏之殇,社会之殇
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可以作为光伏玻璃澄清剂,却其对人体和环境有严重危害,被称为“毒药之王”。
首先是制造端,在光伏玻璃的生产过程中,如果使用三氧化二砷作为澄清剂,其分解产生的含砷气体会污染环境,并对工厂工人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长期接触砷化合物可能导致工人出现急性或慢性砷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
其次是使用端,光伏组件在使用过程中,虽然三氧化二砷被固定在玻璃中,但如果玻璃破损,其粉尘可能释放到环境中,通过呼吸道、食物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砷化合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物,长期接触还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再者在回收端,如果光伏组件的寿命到期或损坏,其回收处理过程中也可能释放出有毒的砷化合物,含砷的玻璃碎片如果不当处理,可能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当前光伏行业正面临系列挑战,无论硅料、硅片、电池及组件,还是光伏玻璃等辅材,行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光伏玻璃厂采用成本更低的材料,能获取更大的成本及价格优势。
光伏组件厂采用成本更低的玻璃,无论知情与否,同样能获取更大的成本及价格优势。
获利的是使用“白砒霜”的厂家,受害的是产线的工人,是行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是社会对于光伏行业环保、健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