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贯彻实施能源法,推动能源法治再上新台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16 来源:国家能源局 浏览次数:0

贯彻实施能源法,推动能源法治再上新台阶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 杨昆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是能源领域一部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填补了能源领域法律法规顶层设计的空白,为实现能源安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中电联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促进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

一、能源法对电力行业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能源法的出台将深刻影响电力行业的未来发展,为电力行业的绿色转型、市场化改革和法治化管理提供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指导。

一是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源法明确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设立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制度,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并要求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设立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这些规定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导向,必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

二是进一步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法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源网荷储”协同布局,并从法律层面强化能源规划地位,要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应充分注重能源电力规划的引领、指导和规范作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有了能源法的指引,加上各方齐心协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三是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能源法明确“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力交易市场,推动建立功能完善、运营规范的市场交易机构或平台,拓展交易方式和交易产品范围,完善交易机制和规则等”。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能源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确立了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目标,能源法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

四是进一步推动电力行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源法设置专章规定能源科技问题。第六章第五十六条到六十二条,共计七条,对能源科技创新提出了系统性要求,从政策和资源层面全面支持企业进行探索和突破。在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下,电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科技人才培养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贯彻实施能源法,推动能源法治再上新台阶

能源法的出台是保障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律基础。中电联将以能源法实施为指引,立足行业实际,适应电力发展新形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担当作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能源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积极部署、认真落实好能源法的学习。准确把握能源法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其对于推动电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推动行业依法依规健康发展。中电联将把学习宣传贯彻能源法作为重要任务,在电力行业多层面多举措开展学习宣传,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行业法律合规人员、一线业务人员专题培训,掀起学好能源法、用好能源法的热潮,规范和引领电力行业在能源法确立的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二是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认真履行能源法规定的权利义务。我们将把能源法作为重要法治保障,积极开展行业重大问题调研,按照支持优先开发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结构调整方向,立足协会功能定位,积极服务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动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优化调整,加大绿色电气化工作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凝聚行业合力,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中电联科技创新促进委员会作用,把握能源法蕴含的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这一重点任务,协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适用技术改造,先进技术推广和重大技术研发,强化新能源、储能、氢能的研究应用,加快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实现电力高水平自立自强。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全面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充分发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身份,按照能源法要求,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方针,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密切关注CABM机制和新电池法动向,强化绿电绿证国际交流。深化电力碳足迹因子研究,推动碳足迹核算方法和因子的国际交流与互认,持续提升中国绿证国际认可度。

下一步,中电联将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能源法治会议精神,加快推进能源领域法律法规制度的立改废释工作,进一步增强能源法律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协会力量。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