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钙钛矿光伏产业已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技术指标方面,钙钛矿叠层组件转换效率突破26%,单结电池理论效率达到33%,超越晶硅电池29.4%的理论极限;产业链条上,其生产流程较晶硅电池大幅缩短,单厂即可完成全流程生产,效率与成本优势凸显。
王刚以数据佐证:钙钛矿组件原材料成本仅为晶硅的50%左右,若达到GW级产线量产,成本还可进一步降低30%以上,且单瓦能耗仅为单晶硅的1/13。国内产业化进程更是领跑全球,建成全球首条100MW钙钛矿组件生产线,组件效率达18.6%。我国在大面积制备技术上已占据先机。
金晶集团是以玻璃、纯碱及其延伸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经营为主业,专注于太阳能新材料、建筑节能新材料以及交通家电等领域的工业品新材料、生物基产品及原料等主要方向的集团公司。近年来,在王刚的带领下,金晶集团在钙钛矿光伏产业发展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王刚表示,作为国内TCO导电膜玻璃领域的领军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研发投入,金晶实现了从设备制造到产品设计、量产的全链条自主可控,攻克了大尺寸镀膜均匀性、高导电性高迁移率、高透光率与低电阻值难以兼得等技术瓶颈,解决了中国钙钛矿光伏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如今,我们最新量产的TCO玻璃的性能指标足以与日本板硝子等国际巨头相媲美。2023年,集团第三条TCO玻璃生产线顺利投产,年产能一举突破4500万平方米。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不仅将我国钙钛矿核心材料国产化率提升至95%以上,还成功配套协鑫、纤纳、极电等国内外众多钙钛矿光伏头部企业,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王刚说。
面对产业未来,王刚提出明确目标:2027年建成GW级量产体系,2030年实现10%市场渗透率。他建议以“国家专项规划+特色产业集群+绿色金融工具”三维体系助推发展。
以山东为例,作为传统能源大省,山东的碳排放占全国10%,能源结构转型刻不容缓。尽管当前山东新能源装机量位居全国第一,但产业链仍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而钙钛矿电池所具备的柔性化、弱光发电等独特特性,使其在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光伏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无疑为山东新能源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绝佳机遇。
“位于山东海阳海岸线上的国家电投10MW钙钛矿光伏电站,就是产业潜力的有力见证者。相较于传统晶硅组件,它的发电量实现了显著提升,即便在阴雨天气这样光照条件不利的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功率输出。这不仅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王刚建议在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方面,要实现区域协同,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建设差异化产业集群。比如江苏聚焦GW级量产,山东着重强化关键基础材料技术研发及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优势,内蒙古通辽市发挥天然碱资源优势,宁夏石嘴山市发挥砂岩优势,做强TCO导电膜光伏玻璃产业链……这样的协同合作,可以为钙钛矿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筑牢核心原材料根基,全方位助力产业蓬勃发展。
“相信在‘中国力量’的赋能下,凭借着当下取得的亮眼成绩以及清晰明确的未来发展规划,钙钛矿光伏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面对未来,王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