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代表连线 ▎王学锋:护航民营企业“走出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3-07 来源:建筑杂志社 浏览次数: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走出去”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开拓增量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据统计,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值提升至55.5%;2018—2023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年均直接投资241.5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投资占比49.6%,民营企业正逐步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3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获悉,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会主委、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学锋带来了《关于护航民营企业“走出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建议》。

       “通过调研,我发现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多方面困难,突出表现在:涉外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协调合作不畅;资源获取存在短板;国际化人才引培困难。”对此,王学锋建议:

       构建全方位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发布平台。更好发挥商务部“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丰富线上平台服务内涵,按国别绘制好产业地图,提供投资“白名单”和工程项目信息,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为企业提供精准实用的信息服务。打造交流咨询平台。建立企业之间、企业与专家之间的线上交流平台,分享“走出去”经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邀请专家对企业开展针对性培训,解读海外投资政策和市场趋势,避免“踩坑”“走弯路”。建立实体服务平台。借鉴芬兰、德国等国家经验,整合现有海外经贸代表机构,在海外建立实体化服务驿站,作为民营企业出海的第一个落脚点,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对接、法律纠纷等实际问题。

       引导企业抱团出海。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推动企业由单打独斗转为抱团取暖,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国企民企抱团出海。将国有企业的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与民营企业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是产业链上下游抱团出海。以我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112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为载体,引导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组团出海,形成集聚效应,并积极融入当地产业经济,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实现供应链本土化改造。三是“制造—建造—园区”抱团出海。例如,制造业龙头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或有海外园区建设项目,可携手建筑企业协同出海,为其提供项目建设机会。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金融支持,建议设立民营企业国际化专项基金,提供低息贷款和出口信用保险,降低海外项目融资成本;鼓励银行开发与民营企业相匹配的跨境融资产品。优化政策导向,在“一带一路”市场开拓中,营造国企与民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资金、项目获取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平等待遇。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进一步优化出海审批服务,适度放宽企业对外投资限制,简化审批流程。建立海外商会或行业协会,引导出海企业跳出惯性思维,通过差异化定位、本地化运营和生态协作,促进良性竞争。

       引培适应海外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重视培养、引进和储备国际化的法律人才,适当放宽外籍法律人才的从业限制。联合高校、企业、律所、协会、第三方中介等各类资源,引培一批适应国际复杂形势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着重培养其在知识产权跨境保护、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发挥海外侨领作用,整合致公党、侨联等涉侨部门的侨海资源,以“侨”为“桥”,帮助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进去”,更好地规避经营风险,拓展丝路合作新空间。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