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光年对话·技术应用篇》——弓传河:未来将是从“成本竞争”到“价值创造”的范式跃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02 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浏览次数:0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推出的《光年对话》栏目,以“智核”为锚点,结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每年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聚焦光伏领域的硬核技术逻辑与软性生态变量,通过解读、政策、技术、市场、应用、人才等多重对话维度为行业提供高信息密度决策参考。本期邀请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弓传河,结合新版《路线图》探讨未来光伏系统投资、光伏产业规模扩大相关问题。

一、未来受应用场景变化、特高压直流送出改造等多种因素影响,如何看待未来不同类型逆变器市场占比变化?此外,您如何看待跟踪支架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答: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未来逆变器市场占比将受到应用场景多样化、技术迭代及政策导向的影响。

第一,集中式逆变器,目前集中式逆变器技术成熟度高,降本空间有限,在特定场景具有不可替代性,依托低谐波、强电网调节性(如低电压穿越功能)维持在20%左右的市场份额。

第二,组串式逆变器,凭借精准追踪每串组件的最佳工作点,可有效减少阴影遮挡、组件失配导致的发电损失,综合效率较集中式高2%以上。受益于分布式光伏的普及和跟踪支架渗透率提升,组串式逆变器因灵活性和高效率优势,占据市场80%的份额。

第三,微型逆变器在户用光伏和复杂地形项目中,具备安全性高、可扩展性强的特点,但目前全球微型逆变器市场短期受制于成本,国内占比仍较低。

近年来,集中式逆变器和组串式逆变器价格趋近,但组串式逆变器技术特性高度契合分布式光伏与复杂场景需求,凭借价格与效率优势,未来在光伏逆变器市场占比中还具有一定比例的提升空间。两类产品将形成“组串主导、集中补充”的共存模式,技术迭代与供应链优化将成为竞争焦点,未来仍需重点关注组串式企业在储能协同、海外渠道的拓展能力以及集中式厂商在特高压配套领域的差异化突破。

跟踪支架方面的发展和应用可追溯于当年的光伏领跑者项目和光伏技术领跑者项目。目前,全球跟踪支架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与稳定,但在国内光伏电站的应用比例这几年一直呈下降趋势。我们至今对该技术的“创新”大多还停留在对海外技术层面的学习,高质量观念意识较为缺乏。跟踪支架不同于固定支架,它的单主梁+轴承+帽子结构决定它的结构除了考虑背景分量之外,还需要考虑自身的结构振动响应,需要考虑平衡风载荷、360风向、多排干扰效应等。

目前,国内企业还是以技术含量较低的固定支架生产为主,但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跟踪支架作为高度定制化产品,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形、位置计算最优控制方案,业主对支架供应商的资质、产品稳定性及项目经验审核极为严格,能够量产性能优异的跟踪支架且具备丰富项目经验厂商较少。

当年光伏领跑者项目和光伏技术领跑者项目在竞标中明确了光伏电站设计方案的技术先进性,对支架提出了优质的要求。所以虽然当时跟踪支架成本是固定支架的两倍,但领跑者项目基本上都使用了跟踪支架。目前,跟踪支架成本还是偏高,稳定性还有待提升。

       二、得益于光伏投资成本的快速下降,光伏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实现平价上网,甚至低于当地脱硫煤电价,在新能源入市、改变原有收益测算逻辑的背景下,您如何看待光伏系统未来投资成本的下降空间及路径?

       答:我认为目前光伏系统成本从主设备组件、逆变器、箱变、高压设备、一次、二次设备、支架、管桩、电缆等已经没有了太大的下降空间。组件相比去年年底的低价会有反弹,其它建安费用也会有上涨的可能。

新能源入市引发的收益逻辑变革,本质是推动光伏产业从“补贴驱动规模”到“技术定义利润”、从“渐进式优化”到“颠覆性突破”、从“去贵金属化”到“轻量化”、从“单一组件”到“光储生态”、从“固定收益”到“动态博弈”。电池效率的极限突破与产业化落地,银浆替代技术,硅基减薄与柔性化,直流侧储能系统,智能跟踪支架+超高功率组件,AI运维与预测性维护,数字孪生优化设计,加上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优先保障用地指标,降低项目土地获取门槛和成本,相信未来将是从“成本竞争”到“价值创造”的范式跃迁。

光伏投资成本的下降已从单纯的倒逼技术迭代,升级为“材料+制造+系统+市场”的“四维协同”复合投资。我认为,未来投资将通过效率、生态、数据三大壁垒收割红利,实现从“平价上网”到“负碳能源”的跨越。

       三、面临消纳难题,如何看待未来光伏行业与其他行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如储能、氢能及新能源汽车等)?对于未来光伏产业继续扩大规模有何助力?

       答:我认为,目前面临的消纳难题叠加新能源入市,光伏电站主动适当比例配储能更好应对,对于储能行业也是利好。

       光伏与储能的深度协同本就是构建灵活电力系统,光伏发电的波动性与电网需求稳定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储能系统实现了电力“时间平移”。氢能制造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利用光伏制氢将无法消纳的绿电转化为氢能,既解决消纳难题,弥补电化学储能的短周期局限;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也在消纳电力,光伏与新能源汽车的生态闭环是需求侧响应与能源自洽。此外,政策红利释放市场空间,光伏与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的协同,从技术互补升级为生态级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解决消纳难题,更通过“光伏+”模式创造新增长极。未来企业竞争将聚焦于全链条协同提升抗风险能力,例如硅料—电池—组件—储能全链条布局,对冲原材料波动风险。能率先构建生态闭环的企业将主导新一轮规模化发展。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