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行业技术交流会聚焦:综合发电效率应纳入全面评估组件价值标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03 来源:全球光伏 浏览次数:0

       近日,2025第八届TÜV南德与中国计量院光伏技术交流会在苏州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光伏检测认证机构、国家光伏重点实验室、知名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代表,共同探讨行业标准化体系构建与前沿技术突破等热点话题。中国计量院首席计量师熊利民表示,光伏行业长期沿用欧美标准,不利于国内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全球影响力,亟需推动国内完整的光伏计量体系建设,力争世界领先。作为光伏计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件的功率和转换效率计量、可靠性计量、经济性计量需引起重视,这也与近日行业呼吁的将综合效率作为先进性评估的关键指标不谋而合。作为光伏行业的创新领导者和标准制定者,天合光能在会上倡导加快双面组件评估体系升级,将背面发电贡献纳入全面评估体系,建议采用综合效率评价标准(正面+背面转换效率)来衡量光伏组件的综合价值。随着光伏产业从“规模扩张”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功率化、双面化、场景化、数智化、全面市场化(“新五化”)成为引领行业持续发展的五大核心趋势。其中,双面化作为提升发电效率的核心路径之一,仍然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权威第三方Infolink的最新数据,2025-2028年全球双面场景占比将达到86~88%,接近90%。同时,随着电池、组件技术的持续进步,包括电池结构设计、金属化塑性技术、封装材料结构优化、背面光学利用技术革新等,组件双面率也越来越高,主流产品技术背面率提升趋势更加明显。根据测算显示,相同功率的组件,背面率越高,其产品发电量越高,背面率对组件发电量的贡献不可忽视。然而,与背面率对组件发电量贡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行业在组件评估标准方面仍存在局限性:企业双面组件铭牌上尚无对应指标和参数来表征双面性能,背面发电价值缺乏可执行的公信力标准或准入要求,行业缺少单一指标的评估体系来准确评双面价组件的实际价值。这一现状源于行业的历史沿革。

       2018年以前,行业以多晶硅技术为主,单纯依赖正面发电。光伏组件标称的转换效率,也仅考量正面转换效率,这符合当时的技术背景。然而,经过八年的发展,组件的背面率已从0%跃升到如今的80%以上。若持续沿用传统的标称转换功率(反映正面)和双面率(反映背面)两个割裂的评估指标,将难以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综合发电效率,即正面效率加上背面等效效率才是符合当前行业和技术发展的更优指标:综合效率=正面功率+背面功率X地表反射率 X100%组件面积由于光伏产品应用场景和地表环境的差异,组件双面率提升不仅对发电量有显著影响,对客户的经济收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以三种典型场景(水面、沙地、雪地)为例进行测算,将双面率60% 和82%的组件进行比较,双面率更高的组件可以带来0.09~0.31元/瓦的收益增长。因此,在衡量组件性能时,采用综合效率(正面+背面转换效率)指标评价替代STC(正面)/BNPI(正背面)/aBSI(正背面)等指标,并根据不同应用地表场景对背面系数进行分类,能更精准地表征整体发电能力,也能量化背面发电带来的增益。这一理念适应当下占比不断增加的双面应用场景,能更科学地指导组件产品选型和电站投资,确保光伏系统收益,全面体现技术进步对产业链的价值。如今,综合发电效率的理念已逐步被各技术路线企业、研究机构及新华网等主流媒体认可。无论光伏技术如何演进,行业正共同推动背面率提升,组件的综合发电效率正成为衡量价值的主流共识。期待这一指标早日成为行业主流评估标准,为行业提供更科学的衡量体系,助力电力市场化后光伏技术创新与电站收益最大化,引领行业走出内卷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标准的升级是产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此次会议上,计量机构、认证机构、科研单位都更进一步呼吁:中国光伏企业应继续增强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推动建立中国的标准框架,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广泛认可,进一步夯实中国在光伏领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