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城市更新项目专项债申报要点及注意事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16 来源:政策咨询热点 浏览次数:0
城市更新类专项债项目申报需紧扣国家关于城市更新的政策导向,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历史街区保护等领域,强调项目的公益性、收益自平衡能力及对城市功能优化的带动作用。以下是具体申报流程与要点:


一、项目储备与前期准备

1、项目筛选与合规性

  政策匹配:符合国家及地方城市更新政策(如《“十四五”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重点支持领域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管网更新、社区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升级(道路、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修缮历史建筑、文旅融合开发);产业升级载体(低效工业用地转型、产业园区更新)。


公益性核心:项目需以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为主,避免过度商业化(如禁止用于纯房地产开发)。


2、前期手续办理

审批文件:完成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环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涉及拆迁项目必备)。


收益自平衡方案(关键难点):

收益来源设计:

直接收益:停车场收费、广告位租赁、社区商业租金(如改造后便民服务中心);

间接收益:土地增值收益(需与公益性挂钩,如配建保障性住房)、财政补贴(需明确补贴纳入预算的可行性);


创新模式:TOD模式(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开发)。

财务测算要求:覆盖倍数≥1.1倍,需细化成本构成(如拆迁补偿、建设成本)和收入预测(如客流量、租金定价依据)。

实施方案编制:明确更新范围、实施主体(政府平台公司或国企)、资金拼盘(专项债占比通常≤80%)、工期计划等。


二、申报材料准备

1、核心材料清单

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论证更新必要性(如安全隐患、民生短板)、经济与社会效益(如就业带动、碳减排)。

实施方案与资金平衡方案:包括拆迁安置计划(如有)、收益实现路径、债务偿还计划。

财务评估报告:需第三方机构出具,确保数据真实合理(如租金收入参考周边市场价)。

法律意见书:确认项目合规性,尤其是拆迁合法性(如征收程序是否符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其他文件:规划批复、环评批复、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报告(涉及大规模拆迁项目必备)。


2、城市更新特殊要求

多规合一:需与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衔接;

公众参与证明:老旧小区改造需提供居民意见征集材料;

风险预案:针对拆迁滞后、成本超支等制定应对措施。


三、申报与审核流程

1、逐级申报

通过财政部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提交,经市县初审、省级复审后纳入全国专项债项目库。省级财政汇总后报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竞争性评审通过后下达额度。


2、审核重点

领域合规性:是否属于城市更新支持范围,禁止包装成商业地产项目;

收益真实性:避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政策限制),侧重经营性现金流;

资本金到位:项目资本金比例≥20%(可通过财政资金、企业自筹等解决)。


四、发行与资金管理

1、债券发行

发行期限:10~30年,匹配项目回收周期(如老旧小区改造可选15年);

利率优势:城市更新专项债可申请绿色债券贴息(若涉及生态修复)。

2、资金使用监管

专款专用:仅用于申报项目的拆迁、建设、运营,严禁挪用;

进度跟踪: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定期提交资金使用报告。

后续运营与偿债

资产确权:明确更新后资产权属(如政府持有或授权国企运营);

收益归集:项目收入需全额上缴财政,优先偿还债券本息。


五、注意事项

1、规避常见问题

收益虚高:避免将不确定的间接收益(如未来土地溢价)作为主要偿债来源;

手续缺失:确保拆迁许可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文件齐备;

过度商业化:商业配套面积占比需符合政策要求(如老旧小区改造中商业面积≤20%)。

2、政策红利挖掘

结合国家战略:如与“新城建”、智慧城市、低碳社区等政策联动;

创新融资模式:探索“专项债+REITs”衔接,盘活存量资产。


六、参考案例

成功案例:某市“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通过文化展示空间租金、文创商铺运营等实现收益覆盖倍数1.2倍;

创新模式:某新区“TOD综合开发项目”,专项债资金用于地铁站点周边道路及公共设施建设,收益来自上盖物业租金和停车费。


   我们认为,通过精准定位公益性、科学设计收益机制、严控风险,城市更新类专项债可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