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 "扫描二维码,关注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 正文

江苏:发挥试点带动作用,全力打造绿色建材高质量发展江苏样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1-17 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 浏览次数:33

发挥试点带动作用,全力打造绿色建材高质量发展江苏样板

——《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系列解读文章之六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到2026年,绿色建材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总计培育3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建设50项以上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 ,政府采购政策实施城市不少于100个,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达到12000张。到2030年,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内“节能、减排、低碳、安全、便利和可循环”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度高的绿色建材生产企业和产品品牌。江苏作为绿色建材大省、绿色建材下乡活动试点地区,有责任也有义务率先推动《方案》落地见效,发挥试点带动作用,全力打造绿色建材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样板。


一、充分认识《方案》的出台对促进绿色建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推进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是重要的承载体。《方案》中提出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材工业绿色化转型,推动绿色建材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全产业链内生力、影响力、增长力、支撑力,加速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企业未来走什么样的路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其中不仅明确了集群培育、政府采购、绿色认证等近期目标,还明确了到2030年“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度高的绿色建材生产企业和产品品牌”的中期目标,使企业发展更精准地找到发力点。《方案》中明确了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4个方面12项重点任务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了有利于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对企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二、着力推进建材企业绿色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


一是要加快生产过程绿色化。强化工艺升级、能源替代、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综合性措施,实现污染物和碳排放双下降。要优化用能结构,推动清洁生产,争创环保绩效A、B级或绩效引领性企业,培育10个以上行业节能降碳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要以“六零”工厂为目标,建设“一零”试点生产,尤其是水泥、玻璃、陶瓷、玻纤及制品等重点行业企业更要开展节能降碳技术集成应用,到2026年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二是要加速生产方式智能化。推进企业加快推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智能化生产、规模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到2026年,省级以上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超过50家,关键序数控化率超过70%。推进建材企业积极探索多品种、小批量绿色建材产品柔性生产方式,更好适应定制化差异化需求。三是要推进产业发展协同化。建材企业要发挥“城市环境净化器”作用,利用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各项废弃物和垃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争创单项冠军企业。


三、着力推进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是企业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要推进企业加快实施“三品”行动:一是要加快推动产品升级,如水泥、玻璃等生产企业要推动低碳化、制品化发展;装饰、装修材料企业要推进产品功能化、装配化发展。要加大新产品开发,特别是围绕城市更新改造需求和农房绿色低碳建设需求,发展配套的绿色建材产品,到2026年,绿色建材认证产品生产企业超过600家。二是要努力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建立满足绿色建材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及质量管控体系,严格生产工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向卓越质量攀升。三是要扩大品牌影响。引导和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创新品牌传播模式,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推出更多让利于民的优惠促销措施。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品牌价值评价、品牌宣传周、“绿色建材下乡”等活动,大力培育商标品牌,支持优质企业参与“江苏精品”认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等奖项,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企业品牌的认同。


四、着力推进企业加大模式、技术、产品创新


一是要创新消费模式。推动生产企业主动联合房地产、建筑设计、装饰装修企业提供菜单式、定制化应用方案,探索装饰装修一体化服务新模式。企业家居体验馆、生活馆等新零售模式向社区和农村下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二是要加大科技创新。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行工艺设备和产品攻关。联合软件开发商、装备制造商开展国产化替代技术攻关,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行业特点的专业工业软件和智能装备,并推进适应性改造与规模化应用,打造10个智能制造单项应用及系统集成应用典范项目。

文章来源:工信部

免责声明:此文章由本公众号转载,仅作分享适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本文版权及解释权均属原作者所有。


[ 政策法规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5037132号-1
电话:010-57159706 传真:010-88372048 联系我们:glass@glass.org.cn